一、教学流程:
1、导读。让学生齐背陆游的《书愤》,感受诗人爱国情怀,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2、诵读。依次是学生自由读、集体读、个人小组挑战读、教师示范读。
3、抄读。学生认真抄读该诗,指定一名学生到台上将诗抄写在黑板上,并让学检查抄写有无失误。
4、研读。学生阅读课后注释及教材相关链接。
5、析读。依次是诗歌体裁、诗作内容、诗人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写作技巧。指导学生概括内容时,按照“人物+事件”格式进行。学生集体回答和单个提问相结合。
6、扩读。一是陆游的《病起书怀》,一是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前者由学生试着讲解,后者教师作总结用,突出“亘古男儿一放翁”之高度评价即可,不做过多阐释,最终归结到诗人的爱国精神。
二、备课过程:
《关山月》比较简单,学生手头资料也比较丰富,一是学案上的赏析性文章,二是教材上的课下注释和“相关链接”。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对诗的理解不成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案上的内容又比较多,我侧重指导学生跟教材走。教材辅助学习资料简洁明了权威,适合作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材料。
作为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应是其重要目标,而诵读形式忌单一单调,所以拟安排集体读、单个读、小组读、教师读。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实行对抗形式较为灵活。但这个小组读,实在是课堂上灵机安排的,课前并没有预设此环节。可见,备课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对讲好一节课很是关键。
选修《唐诗宋词鉴赏》,诗歌抄读或背默环节我很重视。此一环节,看是雕虫小技,却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从实践情况看,简单易行,学生欢迎,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夯实根基。在此次教学中仍为必选。只是考虑到文章偏长,学生可能不能熟练背默,而采取了抄的办法。学生在黑板上所抄内容,是师生分析诗歌时所要运用到的,要考虑它在黑板上所处的位置,要给课堂板书留足空间。这是小细节,细节也不可忽视。因为,板书内容完整、布局合理美观,能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
对诗歌的分析,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学生读得热热闹闹,但一到分析内容环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难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恰当,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合乎诗歌鉴赏规律的过程。所预设的每一个问题要向学生传递明确的思考方向,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我选择了诗歌体裁、诗作内容、诗人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主要手法等。我还对诗歌中“岂有逆胡传子孙”句有不同看法,拟以此引导学生质疑。由于历史局限,诗人有狭隘的民族观念。从历史进程看,宋以后的元、清,都是“逆胡”,都曾一统中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惜此点在实际操作中遗忘了。
我一直很重视课堂的拓展延伸,因为就诗论诗,虽讲得深刻,仍免不了失之于视野太窄。课堂拓展延伸之目的,一是巩固深化新知,二是丰富充实课堂,三是激活学生思维。但拓展内容是需要细加研究的,如选择哪首诗,侧重讲什么,和教材构成对比抑或类比,是否扣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等。我拟讲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其理由是,两首诗都是用乐府旧题写的,都写了边塞征战生活,都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陆诗由于时局,渴盼战争,以收复失地,一统天下;李诗则由于诗人生活于盛唐,边塞征伐不断,看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有渴盼和平,反对无休止战争之意。而“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之深意亦蕴含其中。但两首诗的比较,对学生或许难度太大了。所以思忖再三,就放弃了。正踌躇之际,我忽然想起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名言,就想查一下它的出处。打开电脑网页,浏览《病起书怀》整首诗内容,感觉甚佳。我又无意中找到了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其中“亘古男儿一放翁”一句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灵,于是就确定拓展这两首诗。对于梁启超的诗,我只熟悉对陆游高度评价的那句,于是我又进行细致查阅,这次发现,令我收获颇丰。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共四首,第一次翻检的是前两首诗放在一块解读的,由于当时该下班了,我匆匆抄下来就完了。如果没有再次审慎地查实,我或许就会误人子弟了。由此看出,备课一定要细心,浮光掠影式的收集资料,是不科学的,是不负责任的。拓展内容确定下来后,我并没有确定怎样用,至于课堂上让一位学生试着解读《病起书怀》,把两首诗统一到爱国主旨之下,都是课堂上灵动应对的结果。
概括起来,此次备课活动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要按常规课去备,要备实用性的课,要善于把平时积累的好的教学经验展示出来,要自信,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
二是要精益求精,不要敷衍应付,不论何时,都要力求知识的科学性;
三是备课活动不只指上课前的准备,整个课堂都在备课,课堂上的机智应变,也是备课活动的一部分;
四是要始终牢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知识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能力是学生要增长的能力,情感是学生要体验的情感,教师绝不可越厨代庖。围绕学生备课,而不是围绕老师备课,是每个教师应该铭记的。
三、几点不足:
1、掌声多,笑声多,太喧嚣。
2、预设多,学生质疑不足,课堂生成不足。
3、语言锤炼不够。
四、亮点细节:
1、刘家敏同学在独自讲解《病起书怀》时,虽很吃力,但不放弃,最后终于完成。我几次有让她坐下之意,但她的自信、坚持使她战胜了自己,迈向了成功。这告诉我,要相信学生的潜力,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还课堂与学生,还时间与学生,还自由与学生,是新课改之要义,是每个教师的努力方向。
2、拓展内容紧扣《关山月》,且贯穿爱国精神主旨。
3、指导学生在诵读时要挺直胸膛,双手拿书,和眼睛保持最佳距离,小细节孕育大关怀。
相关阅读
1 书愤陆游译文和鉴赏
回看《书愤》整首诗,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陆游书愤译文和鉴赏,更多杂文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查看全文】
2 卜算子咏梅 陆游写的引导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诗诗人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下面是相关的资料,欢迎大家 【查看全文】
3 诗人陆游的故事:一字师引导语:关于诗人陆游一字师的故事,大家知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这个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欢迎大家阅读!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 【查看全文】
4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陆游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而这一首咏梅的词,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全诗如下: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 【查看全文】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 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 【查看全文】
6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