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爱国情怀的诗很多,你知道哪一首呢?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抒胸臆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
(二)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三)借景抒情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四)以梦述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陆游诗的爱国情怀
最初接触陆游诗歌时,为之倾倒的是他那首《钗头风》:“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感情让人既羡慕又哀戚。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我才发现陆游诗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儿女情怀,而是他的爱国怀怀。
一、反映南宋苟且偷安的现实,抨击主张苟和的投降派
在陆游所处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苟县偷安、不思收复、屈辱苟和,这种奇耻大辱,这一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每个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也不例外。他不能亲临战场,就拿起笔作斗争,对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尖锐的讽刺。
如《关山月》所写的: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对照的写法:遗民们是渴望恢复的;战士们是极愿为国效死、杀敌立功的;只有“朱门”在那里酣歌醉舞,甘心向敌人献媚纳贡。从这三个方面的鲜明对照里,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概括了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真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然而作者却又不是像镜子一样纯客观地把事物再现出来,而是贯注着自己强烈的感情。
二、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看到自己的家乡遭到沦陷,看到自己的祖国软弱无能,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谁都会为之心酸,谁都会为之掉泪,更何况,作为一名一直视祖国的兴衰荣辱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又怎么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祖国呢?他对家乡、对祖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不亚于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那种爱,他的这种爱已经渗透到了他的诗篇里。
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头两句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是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也代表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三万里”和“五千仞”虽非实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但用来形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则是很相称的。对于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对于失掉它们,当然就不胜其痛惜与悲愤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他把他们称为“遗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儒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他们遗弃在那里。而他们被遗弃之后,就开始在“胡尘”的笼罩之下饱受敌人的蹂躏与奴役,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含着热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来解救他们,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着向敌人妥协投降的政策,他们殷切的希望总是成为泡影。
三、表明他匡扶社稷、抵御外侮的胆量与决心
他不但有爱国忧民的情绪,并且表明自己救国的胆量与决心。在南宋政府奉行苟和投降国策的时候,陆游坚决主张抗战,收复沦陷的国土,赶走侵略者。他渴望上战场,他愿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他的这种前线杀敌、誓死报国的愿望在诗中表现的很强烈,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
他在临死之顷,还写下了作为遗嘱的《示儿》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殷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侵入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大胸襟是无几人能相比的。就连一代英杰曹操在辞世之前还不免以分香履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对于这首诗,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为:“悲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清代诗人贺贻孙评价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但我比较欣赏朱自清的评语:“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毋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念”。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朱自清选集·爱国诗》)
如此光辉的遗命,如此精醇的爱国热诚,在封建文人中,实属罕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战士,这是他杰出的一面,也是他不同于一般诗人的地方。
四、对幻景、梦境的描写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杯
政府的软弱、投降派的反战和排挤使陆游的一腔报国之心成为泡影;壮志难酬的现实使他只能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思想。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
总之,陆游把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心通过一首首爱国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通过这些诗,让我们领略了一位爱国诗人倾毕生心血为国而战、誓死报国的决心,看到了他至死不渝、抗金救国的胆量。如此深切的爱国之情在历代文人的作品是罕见的。而他“一身报国有万死”的愿望在爱国者中也是让人刮目的。读其诗如见其人,英姿飒爽驰骋疆场,手枭逆贼直斩单于,一员猛将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因此,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相关阅读
1 梅花绝句陆游其二
引导语: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陆游的《梅花绝句其二》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下面是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梅花绝句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查看全文】
2 陆游唐婉钗头凤背景引导语: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下文是小编收集的这2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陆游钗头凤的背景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一个殷实的书 【查看全文】
3 陆游诗作《枕上作》赏析《枕上作》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这时陆游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淳熙十六年(1189),他被罢官回山阴家居,也已十几年了。 枕上作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 【查看全文】
4 《书愤》陆游赏析和现代诗译文回看《书愤》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书愤》陆游赏析和现代诗译文,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书愤 早岁那 【查看全文】
5 南宋诗人陆游与唐琬引导语:一提到南宋诗人陆游,我们都不会很陌生,他的诗歌流传千古,他的爱情故事同样很出名,就是那段他和唐婉的旷世凄美的爱情故事,至今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里我们先介绍下 【查看全文】
6 陆游《示儿》审美赏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