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欧阳修

发布时间:2016-09-07 00:00

  著名诗人欧阳修用此词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全诗如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相关阅读
1 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

笃学是专心好学。语出《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如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 【查看全文】

2 浅谈欧阳修所好未衰惟饮茶

欧阳修所好未衰惟饮茶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查看全文】

3 欧阳修浣溪沙诗词阅读及答案

今天小编推荐的是“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 【查看全文】

4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离别是我们人生必定经历的过程,我们会因为离别而感到忧伤。我们也会不由的想起诗人欧阳修的一首关于离别的词-《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下面和小编一起欣赏一下吧。 玉楼春 【查看全文】

5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①?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 【查看全文】

6 欧阳修的写作主张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在文学革新上做出很大的贡献,那么这些贡献都有哪些主张呢? 一、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欧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