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发布时间:2016-11-02 00:00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为诗人欧阳修所作,也表达他对于国家的盛衰以及事业的成败都是取决于人事的观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相关阅读
1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积极培养新一代词人,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原文】 采桑 【查看全文】

2 欧阳修诗歌《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此词借咏春草,从而抒写诗人欧阳修离别相思之情,全诗感情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 【查看全文】

3 采桑子欧阳修的阅读答案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 【查看全文】

4 欧阳修三上读书的故事

你喜欢在上厕所的时候阅读吗?其实不只是普通人喜欢在厕所阅读,厕所阅读乃至创作也是很多名人与作家都有的习惯。清人曾经写过一厕联:成文自古称三上,做赋于今过十年。何为 【查看全文】

5 欧阳修是那个代的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 【查看全文】

6 采桑子 欧阳修

著名诗人欧阳修用此词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全诗如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