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发布时间:2016-10-28 00:00

  这首词《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作者欧阳修的早期作品,表达了离愁别恨的思想感情,全诗透露着愁的情绪。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译文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成烬。

  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相关阅读
1 关于作家欧阳修的经典名句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亭游春》 故欹单 【查看全文】

2 关于欧阳修论作文

对于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以下的这篇《欧阳修论作文》,是关于其的一片文言文,各位同学们有看过吗?欢迎大家阅读。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 【查看全文】

3 蝶恋花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欧阳修的这首词中写了景,写了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读此词,总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全诗如下: 恋花·庭院深 【查看全文】

4 欧阳修 醉美滁州

《醉翁亭记》相信朋友们都有读过,那么欧阳修提到的滁州与他自身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欧阳修是滁州太守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称太守,故滁人往往称欧阳修为滁州太守,还有 【查看全文】

5 《欧阳修苦读》阅读习题及答案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间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 【查看全文】

6 欧阳修《琅琊溪》阅读答案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