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欧阳修

发布时间:2016-10-26 00:00

  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翻译是怎样的呢?从《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赏析中,我们发现怎样的春天的景象呢?通过诗人的《丰乐亭游春·其三》,我们一同赏析美丽的春景吧!

  丰乐亭游春·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译文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赏析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相关阅读
1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 【查看全文】

2 秋声赋原文赏析 欧阳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的秋声赋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而从秋声赋原文赏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事忧劳的悲伤的情感。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 【查看全文】

3 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写的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有着什么精彩的内容呢?在《 醉翁亭记》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呢?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查看全文】

4 成语见于欧阳修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很多的成语便出自他的作品之中 酣畅淋漓 读音: 【查看全文】

5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之欧阳修快马追字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 【查看全文】

6 欧阳修勤学

《欧阳修勤》这篇文言警示着我们,学成功的道路是艰难的,有志向和毅力的人才能勇敢地去走完这条坎坷的路。 《欧阳修勤学》原文 先公四岁而孤,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