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商周时期已露端倪,它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社会价值的承认和社会地位的重视以及关注民众生活。北宋欧阳修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中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富民、利民的治国之道。本文阐述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基本内涵。
欧阳修的民本思想
一、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一)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1.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最早发端于商周,已有了盘庚的“重民”和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尚中・康浩》中有载“往敷于殷先哲王,用保又民,汝丕远惟商�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于命”[1],其大意为统治者应保民惜民可得天助。可见在西周民本思想得到了初步发展,人们懂得了“怀保小民”的道理。
2.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成熟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成熟,有了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该时期诸侯战乱,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春秋爆发的“役人”暴动和民溃事件,显示出民众在反压迫斗争中的力量和作用,百姓民生问题成为影响统治者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决定性因素。
先秦时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百家身上,儒家学派中孔子主张“为政以德”[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为君,以为民也”[4];墨家的“兼爱”思想,“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都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5];道家老子提出“我无事而民自富”[6]的富民主张。先秦诸子百家对民本思想各有己见使民本观念更加理性化。传统民本思想真正成熟阶段是孔孟儒家所创立的仁学,“仁者爱人”[7]思想是其根本思想,主张把身正和爱民相统一。
(二)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之下塑造成了一个民本理念,即“一种承认民众的社会价值,透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把民众视为国家之根本,重视民生,极富人民性的政治学说”[8],其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以下内容:
1.重视人的价值
在传统民本思想中,人的价值受到普遍重视,重民轻天、重人轻神的思想也成为社会的一种思潮。隋国季梁有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为民而后致力于神”[9]。人的价值与地位得到提高,表现在统治者与民众的社会关系上。圣主明君视民为根基,同时人们也极为重视生命,儒家思想就有着人的生命优先于礼的价值理念,强调礼之质高于礼之文。
2.重视民众的作用
社会历史进程中,民众扮演着先锋力量的角色,其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0]体现民众在国家的基础作用。“君者,舟也,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1]。古人喻民为水,喻君为舟,从君与民的关系来凸显民众地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众的社会地位得到肯定和重视。
3.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统治者要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就必须安定民心。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为民众谋利益,只有民众富强,国家才富强,社会才安稳,而非施苛政于民,赋徭役于民。孔子主张过“富民”思想,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和荀子也强调利民、裕民、齐民、惠民,关注民众切身利益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一大特点。
二、欧阳修的民本思想的形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民本思想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重民、爱民、育民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欧阳修的民本思想主要受到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民本思想。欧阳修是熟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经科举考试之后为官,他非常关注民生,《易童子问》卷二中有“损君益民”之说,即“上君而下民也,损民而益君,损矣;损君而益民,益矣”[12]。
(二)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欧阳修幼时丧父,在其叔父欧阳晔的帮助下,母子两人勉强度日。正因家境窘迫,才使得他寄身于下层民众中生活,让他能更了解民众疾苦,为他日后民本思想的形成打下情感基础。他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家中先辈为官清廉和爱民的家风对其民本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父亲欧阳观“居官决狱,主于平恕哀矜”[13]。其母也曾教导“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14]。
(三)个人性格及其为官经历的影响
就个人性格而言,欧阳修心胸阔达、有心为民。他为官执政有着勤俭廉政、惜民爱民的高尚人格,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曾经主持编撰过《新唐书》,单独编著《新五代史》。作为一个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通晓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的政治观念。他的文学作品很多体现了关注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曾说过:“臣见自古蛮�为害,不闻尽杀,须是招降”[15]。
三、欧阳修民本思想的基本特征
北宋中期,由于统治者实施冗官冗兵冗费政策,致使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自然灾害以及宋辽、宋夏之间战乱,政府危机四伏,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欧阳修从以民为本出发,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民本政策,对缓解统治危机和阶级矛盾有一定作用。
(一)对官吏损民进行批判
欧阳修对统治者损民害民行为严厉批判,都可从其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尤其是针对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损民损财行为。在《论郭皇后影殿札子》一文中,他指出“近年京师土木之功,糜耗国用,其弊特深,原其本因,只为差内臣监修,利于偷窃官物及讫功之后,侥求恩赏,以故多起事端,务广兴作”。此外,欧阳修力揭官吏偷窃官物,抨击他们为求得恩赏而借鉴修工程之机,不顾民生,大兴土木。
(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欧阳修的民本意识不仅体现在批判官吏,还体现在主动关心民生,重视民生问题。
1.关注农业生产发展
欧阳修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提出“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16]。为了应对北宋统治危机,防止民不聊生的局面,他认为应当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其诗歌《喜雪示徐生》有言“惟幸岁之穰,兹惠岂人力。非徒给租调,且可销盗贼”。他还提出了要保护农业资源,尤其是农桑资源,认为农桑是民生之食之源,斥责官僚过度地砍伐行为,甚至上书朝廷,呼吁农桑资源不能“绝其根本,使民无以为生”[17]。此外,他主动带领民众抗击蝗灾等自然灾害,主动出钱引导农民捕蝗。
2.主张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为缓和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欧阳修主张减免赋税。首先,减轻农民的科配和赋税;其次,提出“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18]。再次,引导农民开垦荒地来减轻负担,认为民众负担沉重,而国家又需钱,农民只有通过开垦荒地来解决民生问题。
3.推崇工商业
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里,工商业者地位地下。欧阳修反对汉代以来严防工商异类的做法,他主张国家用人“取人以才……何患工商杂以并进,士类而无别乎”[19]?他向朝廷提出与工商互利,认为以往国家总是想夺取商业者的利益,损商还损国,提出了“欲十分之利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20]。他认为政府应给予工商业发展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与工商共利,还可增加民众收入,达到利国利民效果。他对工商业发展的重视,让统治者、开明人士认识到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工商业既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还可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三)对民众进行教育
欧阳修对民众进行教育,非常重视信义,认为为官应讲究信义,正如他所言“赫立之文,国家大信,度必难行之事,则不当轻言,若已布告于天下,则不可失信”[21]。统治者若失信于民,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欧阳修身体力行,特别注重信用教育,如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上要求“示以可信之事,推以感动之恩”,认为少数民族反叛归降应讲信义,做到信义能够让反叛者自愿降服。
四、欧阳修民本思想下对现阶段民生问题的思考
欧阳修民本思想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但他能以民本思想来执政与处世,当然,正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人民疾苦、知民生了民情,加上他惜民爱民的人格,才能让他的民本思想在人民群众中得以实践,值得我们对现阶段民生问题进行再思考。
(一)欧阳修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
欧阳修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民执政的忧民理念
欧阳修为官执政颇为亲民,具有忧民意识,尤其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在看到饥民食糟的惨状之后,便在诗《食糟民》中愤然控诉“田家种糯官酿酒,还来就官买糟食”的不平,甚至还自批道“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2.重视农商的富民理念
欧阳修虽身为封建统治者,却并未一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他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倡发展工商业,主张给予工商业者一定的发展空间,通工商之利。大力发展工商业,急民之所急,利国利民,可见欧阳修关注民瘼,不失民本。
3.与民同乐的亲民理念
欧阳修自幼贫苦,铸就了亲民的性格,游玩、宴饮、作诗都体现出其广交朋友、与民共乐的情怀,《答谢判官幽谷见寄》有载:“闻道西亭偶独登,怅然怀我未忘情,须知别后无由到,莫厌频携野客行”,表达出了他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和亲民爱民之心。
(二)现阶段民生问题的基本状况
现阶段,我国正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现阶段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矛盾凸显,贫富差距大,从党与国对民生问题的政策来说,十七大报告指出了要对民生高度关注,提出了要改善民生理念。
(三)欧阳修民本思想下对现阶段民生问题的思考
欧阳修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有着其内在的核心价值理念,对解决现阶段民生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
1.关注民生,以人为本,重视民众的价值
欧阳修民本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主动关心和尊重人民群众,重视他们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也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去树立民本观念,关心人民疾苦。只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重视发展工商业,为民谋福利
欧阳修逆传统重农抑商政而行,主张发展工商业。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稳定好农业生产,而后引导农民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在稳定农业基础上积极吸引外资,因地制宜,开发农村工商业之路,增加农民收入。
3.树立亲民爱民执政理念,构建和谐关系
欧阳修执政亲民爱民,难能可贵。国家既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也要求自己能够清廉执政、为民执政,并在执政的过程中体现亲民和爱民,抛弃官本位思想,消除官民隔阂,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
4.树立公仆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鉴于欧阳修民本思想中的爱民亲民执政意识,我们应该把它深化成为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如此才能将公仆理念体现在人民身上,让民众真正得到实惠。
5.体察民情,关注弱势群体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生存条件,以巩固政权。在树立民本思想理念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在现阶段,应当积极主动深入民众生活,关心群众,重视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和生活改善问题,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碰到的困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一个政权的存亡,最终是要取决于民心的,所以需要时刻体察民情,关注弱势群体,以民本思想的心态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如此,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拓展阅读:欧阳修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而孤,有贤母荻杆画地育教。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评其文为“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其诗主要有《食糟民》、《南獠》、《生杳子·无夕》、《画眉鸟》、《戏答元珍》等,意境别颖,清丽秀美,耐人寻味。叶梦得《石林诗话》有评:“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疏畅。”其词多写男女感情,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临江仙》(柳外轻雷)等,情思深远,婉转清丽,与晏殊词风相近。部分词作表现了个人志趣抱负,如《采桑子》、《朝中措》(平山栏槛)等。而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
相关阅读
1 欧阳修诗歌《蝶恋花》鉴赏
欧阳修的《蝶恋花》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 、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欧阳修诗歌《蝶恋花》 【查看全文】
2 欧阳修苦读全文欧阳修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是个文学奇才。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 【查看全文】
3 欧阳修的故事分享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两人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家,且在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以下是欧阳修的故事分享,欢迎阅读。 欧阳修的故事分享1 欧阳修四岁那 【查看全文】
4 画地学书全文翻译 欧阳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画地学书全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画地学书全文翻译,掌握画地学书全文重点知识点。 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 【查看全文】
5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翻译《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采桑子·轻舟短棹 【查看全文】
6 欧阳修的诗歌艺术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极其具有艺术特色。 欧阳修诗歌特色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