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画地学书全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画地学书全文翻译,掌握画地学书全文重点知识点。
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文化常识
冠。“冠”在我国古代是指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鬓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及冠,指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戴上成年人戴的帽子,表示已经成年。《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知识扩展:【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诲:教导,训导 ②书:写字
③辄:立即,就 ④及:到……时候
⑤虽:即使
2、翻译:
①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明,悟性过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
②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即使)被多次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3、从上文看,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品格超群的大文学家?
母亲的亲自教诲,加上天资聪明,以及自身的勤勉好学。
相关阅读
1 《欧阳修全集(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 【查看全文】
2 欧阳修勤学《欧阳修勤》这篇文言警示着我们,学成功的道路是艰难的,有志向和毅力的人才能勇敢地去走完这条坎坷的路。 《欧阳修勤学》原文 先公四岁而孤,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 【查看全文】
3 欧阳修采桑子的诗意欧阳修晚年退居州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词,其中前九首写景,最后一首抒情。欧阳修采桑子的诗意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采桑 【查看全文】
4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的下联对联中欧阳修与百姓同乐的下联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范仲淹先天下而忧),那么范仲淹和欧阳修之间又有怎样的故意呢?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范仲淹的忧是为天下人、百姓 【查看全文】
5 欧阳修的 沧浪亭《沧浪亭》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通过对想象中的沧浪亭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友人不幸的政治遭遇深深的同情,并由人而己,宣泄了自己遭打击受贬谪的牢骚。 《沧浪亭》 年代: 【查看全文】
6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这篇佳作风格平淡朴实,为诗人欧阳修所作,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梅圣俞诗集序的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