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诗歌境界

发布时间:2016-09-19 00:00

  引导语:《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境界阔大,茫无边际,杜甫称赞其为“篇终接浑茫”。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阅读训练

  1.本诗首句历来为诗家称赞,请予以简要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收束句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意对即可)

  2.收束句融情人景,给人以充分的想象;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意对即可)

  岑参诗歌中的境界

  岑参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出塞时期与出塞前后。

  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的经历,第一次是去安西,第二次是去北庭;

  第一次去了两年,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行程中和武威城里度过的;

  而对于军旅生活真正的体验是在第二次出塞时,此次出塞他任职“判官”,职务较高,且与主帅封常清有较好的私交,所以待得比较久一些。

  但封常清自己却没有那么幸运,因兵败后又遭谗而于756年1月24日被李隆基杀掉了,同时被杀掉的还有另一个名将高仙芝——岑参第一次出塞时所在的幕府将军。在此之后岑参还在西北待了近1年,757年才随肃宗回长安。

  而在749年冬首次出塞之前,岑参有过隐居、游仕和做小官的经历,而751至754年两次出塞之间他也是“仕隐”于终南山,757年回京之后,累任右补阙、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祠部员外郞、剑南西川节度使僚属、嘉州刺史(后世以此称其“岑嘉州”),最后768年嘉州任期结束,朝廷就再出没有想起他了。

  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也是过着无奈的隐居生活的。事实上他隐居的时间比他在边塞时间还要长。在出塞之前,他的诗的境界相对来说较为狭小。

  诗歌特征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采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相关阅读
1 岑参《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碛中作 岑参 【查看全文】

2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语言平易自然,情感深切真挚。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唐代 岑参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 【查看全文】

3 岑参《赵将军歌》古诗原文

岑参的《赵将军歌》语言朴素生动,场面旷远开阔,情调欢乐昂扬。 赵将军歌⑴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⑵。 将军纵博场场胜⑶,赌得单于貂鼠袍⑷。 【注释】 ⑴赵将军: 【查看全文】

4 《过碛》岑参

岑参的《过碛》真实、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作者低迷困惑的心情。 过碛⑴ 黄沙碛里客行迷⑵,四望云天直下低⑶。 为言地尽 【查看全文】

5 岑参诗歌中的“三张图”

引导语:意境是一首诗的精华,是诗人借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那么,诗人岑参的诗歌中,有什么意境呢? 岑参诗歌中的意境图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 【查看全文】

6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阅读答案

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