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意气风发的时代,因为强大,也因为壮美。来看看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那壮阔的边塞风景。
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常常令诗人们陡增豪迈之情,而这份冲天的志向,又通过恢弘的诗篇丰富了大唐的雄壮气概。黄沙漫漫,白雪纷纷,边塞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但诗人们还是争先恐后地涌向塞外军营,挥洒年轻的赤诚与激情。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的边塞诗语意新奇,壮美瑰丽。茫茫黄沙,戈壁旷野,狂风怒吼,斗一般大的石头满地滚动,将士们为了迎接敌人,晚上睡觉都不脱盔甲,常常顶着如刀的狂风在暗夜里行军。同样劳累的战马,在寒冷的天气里,马毛上结着霜雪,却因为连夜行军奔跑而浑身冒着热气,那热气遇到冷空气,就形成了一串串冰花凝结在战马身上。军帐里的文书正要起草军书,却发现刚刚倒出来的墨水都凝结成了冰。
即使再这样苦寒的境地,将士们依然乐观豪迈,幻想着这样的姿态形象大概会吓到敌军,料想连仗也不用打了,我们就可以顺利还朝了。
写作背景
唐天宝十三年夏秋之交,诗人岑参第二次赴西域,此次之目的地为北庭都护府,在封常清幕中任职支度副使。是年秋季,封常清率部西征,惜此次西征所指不明,有考证为征播仙,唯缺少史实印证。而岑参为此西征,仅在出师时便向封常清献诗两首,其一为本首诗歌,其二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简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有作品《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相关阅读
1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⑴ 君不见 【查看全文】
2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译文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结构严谨,抑扬顿挫,情调激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蓬 【查看全文】
3 逢入京使的意思岑参的读音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 【查看全文】
4 《送祁乐归河东》 岑参岑参的《送祁乐归河东》 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祁乐的深切同情,赞扬了他的愈挫愈奋的豪爽性格,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对埋没人才的腐败政治的不满。 送祁乐归河东 祁乐后来秀,挺身 【查看全文】
5 浪漫边塞诗人——岑参引导语:岑参,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岑参 【查看全文】
6 匹马岑参 大漠梨花岑参边塞诗创作便是诗人岑参与这片奇异西域沃土从撞击到深度契合开出的灿烂的花朵。这也让岑参边塞诗在边塞诗繁荣的唐朝脱颖而出,散发着脱俗而独特的芬芳。 岑参边塞诗与西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