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

发布时间:2017-03-08 00:00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⑴

  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

  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一本径作“只”。

  【白话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拓展阅读:《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⑴

  弯弯月出挂城头⑵,城头月出照凉州⑶。

  凉州七里十万家⑷,胡人半解弹琵琶⑸。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⑻,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⑼。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话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相关阅读
1 岑参的拼音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不平凡的一生吧! 【岑参的拼音】 应该读 【查看全文】

2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

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于安史之乱时期为送友人李判官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诗作。 【原文】 虢州{1}后亭送李判官{5}使赴晋绛{2}得秋字{3} 西原 【查看全文】

3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语言朴实无华,仿佛胸臆流出,耐人咀嚼,情韵无限,为岑参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下面一起来品读一下吧。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⑴ 一身从远使⑵,万 【查看全文】

4 岑参《过碛》赏析

岑参的《过碛》诗真实、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作者低迷困惑的心情。 过碛⑴ 黄沙碛里客行迷⑵,四望云天直下低⑶。 为言地 【查看全文】

5 岑参《经火山》原文

岑参的《经火山》运用夸张、反问、衬托以及化用古文等手法描绘了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抒发了作者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全诗想象新奇,意境深广,颇具 【查看全文】

6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