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

发布时间:2017-02-25 00:00

  岑参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在用韵上进行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⑴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⑵。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⑶。

  凉秋八月萧关道⑷,北风吹断天山草⑸。

  昆仑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⑺。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释】

  ⑴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⑵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⑷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⑸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⑹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⑺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白话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拓展阅读:《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⑴

  一身从远使⑵,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⑶,胡沙费马蹄⑷。

  寻河愁地尽⑸,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⑹。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李判官:不详其名。

  ⑵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⑶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乡泪:思乡的眼泪。

  ⑷费:一作“损”。

  ⑸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⑹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白话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此诗当为作者初至安西送人回京之作。


相关阅读
1 岑参《山房春事》全诗翻译赏析

岑参《山房春事》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 山房春事 唐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 【查看全文】

2 岑参《题山寺僧房》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题山寺僧房》 年代:唐 作者:岑参 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 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高僧暝不见,月出但闻钟。 作品赏析 【注解】: ①爇:点燃 【查看全文】

3 解析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引导语:岑参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诗人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唐代诗人岑参 【查看全文】

4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 【查看全文】

5 关于岑参的小故事

引导语: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这位大诗人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教子的故事: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 【查看全文】

6 逢入京使 岑参的诗意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全诗如下: 逢入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