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鉴赏

发布时间:2017-05-20 00:00

  岑参的《登嘉州凌云寺作》记叙的是登凌云寺的所见所感,点出来到嘉州后的深深的愁绪。

  登嘉州凌云寺作⑴

  寺出飞鸟外⑵,青峰戴朱楼⑶。

  搏壁跻半空⑷,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⑸,下看三江流⑹。

  天晴见峨眉⑺,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⑻,阴森棕楠稠⑼。

  愿割区中缘⑽,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⑾,片雨当龙湫⑿。

  僧房云蒙蒙⒀,夏月寒飕飕⒁。

  回合俯近郭⒂,寥落见行舟⒃。

  胜概无端倪⒄,天宫可淹留⒅。

  一官讵足道⒆,欲去令人愁。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注释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乐山县。凌云寺:为嘉州名胜,傍山而建,下有凿山而成的弥勒菩萨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峰”句:写寺之红色阁楼傍山峰而建,远望若戴于其上。

  ⑷搏:攀缘。跻(jī):登。

  ⑸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阔:深广。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⑻迥(jiǒng):远。旷:空阔。烟景:风景。豁:明朗开阔。

  ⑼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棕楠:棕榈树、楠树。

  ⑽割:弃。区中缘:尘世缘分。

  ⑾回风:旋风。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

  ⑿片雨:阵雨。当:临。

  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⒁飕飕(sōu):阴冷貌。

  ⒂回合:回环盘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端倪:边际。

  ⒅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淹留:逗留。

  ⒆讵(jù):岂。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译文

  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只觉宇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旋风阵降吹过虎穴,阵雨时时飘下龙湫。

  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创作背景

  杜鸿渐于大历二年(767)六月,罢去剑南西川节度使职,岑参亦离开幕府,转赴嘉州为刺史,抵达嘉州后不久即登寺观览,写下此诗。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鉴赏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拓展阅读:岑参生平简介

  岑参(cén shēn)(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相关阅读
1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引导语:《火山云歌送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全诗言辞雄壮,气势磅礴,充满浪漫色彩。全诗如下: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⑵,火山五月火云厚⑶。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 【查看全文】

2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知识点复习

导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复习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 【查看全文】

3 岑参的读音是什么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 【查看全文】

4 岑参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 【查看全文】

5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此诗是诗人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全诗如下: 【查看全文】

6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