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发布时间:2017-05-12 00:00

  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⑴

  天山雪云常不开⑵,千峰万岭雪崔嵬⑶。

  北风夜卷赤亭口⑷,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⑸,复逐胡风过铁关⑹。

  交河城边鸟飞绝⑺,轮台路上马蹄滑⑻。

  晻霭寒氛万里凝⑼,阑干阴崖千丈冰⑽。

  将军狐裘卧不暖⑾,都护宝刀冻欲断⑿。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⒀。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注释】

  ⑴萧治: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⑵开:消散。

  ⑶崔嵬(cuī wéi):山势高耸的样子。

  ⑷赤亭口:即赤亭守捉。《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⑸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⑹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⑺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⑻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⑼晻霭(ǎn ǎi):昏暗的样子。寒氛:寒冷的云气。

  ⑽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阴崖:背阴的山崖。

  ⑾狐裘(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

  ⑿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⒀走马:跑马。

  【白话译文】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这首诗即作于这时期,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时。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家世背景

  岑参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时父为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诗文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相关阅读
1 岑参《暮秋山行》译文

岑参的《暮秋山行》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⑴。 苍旻霁凉雨⑵,石路无飞尘。 【查看全文】

2 岑参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 【查看全文】

3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岑参是唐代的诗人,创作了70多首边塞诗,是盛唐诗人中写边塞诗最多者,也是成就最突出者。 岑参二十岁的时候,前往长安(今在陕西西安),献书求仕途未果,又奔走于京洛之间。天 【查看全文】

4 岑参诗《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⑴ 天山雪云常不开⑵,千峰万岭雪崔 【查看全文】

5 岑参《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诗歌境界

引导语:《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境界阔大,茫无边际,杜甫称赞其为篇终接浑茫。 碛中作 岑参 【查看全文】

6 岑参边塞诗艺术特色

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