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5-03-31 00:0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文解释: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词语解释:

  剑外:指剑门关以南。

  蓟北:指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春天。

  ⑴闻:听见,看见。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作品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他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文赏析: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随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相关阅读
1 望月杜甫原文及翻译

“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望月杜甫原文及翻译,快一起来看看吧! 望月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月杜甫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 【查看全文】

2 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放船:坐船顺流而下。 ⑴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 【查看全文】

3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释 ①这是杜 【查看全文】

4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审美赏析

《绝句其三》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成都草堂。那时候,安史之乱平定,诗人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而又时值成都初春,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诗人面 【查看全文】

5 八阵图 杜甫

《八阵图》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 【查看全文】

6 杜甫的一些真相

杜甫被简化、脸谱化、格式化了,这里讲点真相,或曰常识。下面一起来看下! 如今繁华盛世,有意思的话题多着呢,我早就想说说杜甫,但既害怕在一个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