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洗兵马》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11 00:00

  此诗于759年(乾元二年)春二月,即长安和洛阳收复之后、唐军兵败相州之前,作于洛阳。当时平叛战争形势很好,大有一举复兴的希望。所以诗中有很多欣喜愿望之词。此诗共有四转韵,每韵十二句,自成段落。

  全诗声调回转而宏亮,词句曲折壮丽,有客观描述,有浪漫夸张,极抒喜悦之情,不同于觉杜诗的“沉郁”风格。同时大量使用对偶句,工整贴切自然;多用典故,精当准确;声韵流转平仄互换,顿挫有致。难怪王安石在选杜诗时,将这首《洗兵马》标榜为杜集中压卷之作。

  杜甫 《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

  注释:

  诸将:指郭子仪等。

  山东:此指河北一带。

  邺城:在今河南安阳。

  朔方:指节度使郭子仪。

  汗血马:一种产于边地的宝马。

  葡萄宫:汉代上林苑。

  海岱:今山东沿海一带。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西。

  成王:指后来的唐代宗李豫。

  司徒:指检校司徒李光弼。

  尚书:指兵部尚书王思礼。

  鹤架:太子的车。

  蒙帝力:仰仗了皇帝。

  萧丞相:汉代萧何,此指房琯。

  张子房:汉代张良,此指张镐。

  征起:被征召入仕。

  银瓮:《孝经援神契》载:神灵滋液有银瓮,不汲自满。

  紫芝曲:秦末号称”四皓“的四隐士所作。

  河清颂:即宋文帝元嘉时鲍照所作《河清颂》。

  淇:淇水,在邺城附近。

  ①附:依附。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这两句是说,朝廷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争相巴结权贵,依附高门,无功受禄,势倾朝野,天下都变成王侯的天下了。语意直率,直抒胸臆,揭示政治弊端,讽刺尖刻。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奔波,往来于鄜州、长安、凤翔间,《述怀》等诗已详言。至德二载九月,官军收复长安,十月杜甫携家随肃宗返回长安,仍任左拾遗,朝元元年六月,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春,杜甫在洛阳,这段时间两京相继克复,平叛捷报频传,杜甫认为胜利在即,就写了长诗《洗兵马》,希冀早日结束战乱,洗净兵甲永不复用。

  评价:

  北宋王安石选杜甫诗作,标榜此篇为压卷之作(见《王临川集》卷八四《老杜诗后集序》)。现代学者认为,无论就感情的充沛来说,还是就结撰的精心来说,《洗兵马》都是杜诗的一篇力作。

  赏析:

  现代的读者接触古诗,常常认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名篇很多,而“颂”体诗歌难得佳作。杜甫《洗兵马》是个例外。诗中有句说“词人解撰河清颂”(424年——453年期间,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河、济俱清,鲍照作《河清颂》赞美),这首诗本身就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

  第一段(从“中兴诸将收山东”至“万国军前草木风”)以歌颂战局的神变开端。唐室在中兴诸将的努力下,已光复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三句借用以说克敌极易,安史乱军的覆灭已成“破竹”之势。当时,安庆绪困守邺城,所以说“祗残邺城不日得”。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关系很大,“独任朔方无限功”既是肯定与赞扬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平叛战争中的地位和功绩,又是表达一种意愿,希望朝廷信赖诸将,以奏光复无限之功。以上有很多叙述的地方,“京师”二句则描绘了两个显示胜利喜庆气氛的画面:长安街上出入的官员们,都骑着产于边地的名马,春风得意;助战有功的回纥兵则在“蒲萄宫”备受款待,大吃大喝。“餧(喂)肉”二字描状生动,客观铺写中略微寓含讽意。从“捷书夜报”句至此,句句申明战争克捷的意思,节奏急促,几乎使读者应接不暇,也犹如带有破竹之势。以下意思略微转折,“已喜皇威清海岱”一句结束上面的意思,当时河北尚未完全克复,说“清海岱”显得用词有分寸;“常思仙仗过崆峒”一句启下,意在警告唐肃宗居安思危,勿忘当初“銮舆播迁”、往来于崆峒山的艰难日子。紧接以“三年笛里”一联,极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安史之乱三年来,笛咽关山,兵惊草木,人民饱受乱离的痛苦。此联连同上联,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壮,在欢快的用词中小作波折,而不一味流走,极尽抑扬顿挫的情致,将作者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写出。

  第二段(从“成王功大心转小”到“鸡鸣问寝龙楼晓”)逆接开篇“中兴诸将”四字,以铺张排比句式,对李豫、郭子仪等人致词赞美。“成王”收复两京时为天下兵马元帅,“功大心转小”,赞颂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谨慎。随后盛赞郭子仪的谋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书王思礼的高远气度。四句中,前两句平直叙来,后两句略作譬喻,铺述排比中有变化。赞语既切合各人身份事迹,又表达出对光复大业卓有贡献的“豪俊”的钦仰。“二三豪俊为时出”,总束前意,说他们本来就是为重整乾坤,应运而生的。“东走无复”以下六句承接“整顿乾坤济时了”而展开描写,从普天下的喜庆写到宫禁中的新气象,调子轻快:做官的人弹冠庆贺,不必弃官避乱;平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鸟归巢;春天的繁华景象正随朝仪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宫禁,天子与上皇也能实施“昏定晨省”的宫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气象。


相关阅读
1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奉济驿重送 【查看全文】

2 杜甫作品《兵车行》鉴赏

兵车行 作者 :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 【查看全文】

3 杜甫诗词《曲江二首》的诗意赏析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 【查看全文】

4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诗歌鉴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 【查看全文】

5 杜甫:《新婚别》 赏析

导语: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1]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查看全文】

6 杜甫《清明二首》全诗赏析

清明二首 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