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武侯庙》

发布时间:2015-05-18 00:00

  《武侯庙》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武侯庙》赏析:

  杜甫的晚年穷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几年后,便扶老携幼,举家东迁,到哪儿去,没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间”。途中在夔州滞留。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后主”,指刘禅,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诸葛亮死后,他任用宦官黄皓、佞臣谯周而亡国。“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诗人感到,诸葛亮真是伟大,走出南阳,辅佐了先帝,又辅佐后主;一生操劳,最后病死北伐军中。于是诗人认为诸葛亮衷心辅佐后主,是最值得大树特树的,于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名句。“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市西有卧龙岗,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阅读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查看全文】

2 杜甫《不见》全诗翻译赏析

《不见》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 1.李生:指李白 【查看全文】

3 杜甫《和贾舍人早朝》翻译赏析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暧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注解: 1、五夜 【查看全文】

4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以沉郁顿挫的浑厚诗风和历尽沧桑而痴心不改的执拗的爱国情怀,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永远屹立的诗人形象。 杜甫生于 【查看全文】

5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审美赏析

《绝句其三》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成都草堂。那时候,安史之乱平定,诗人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而又时值成都初春,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诗人面 【查看全文】

6 杜甫《绝句》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下面是全诗翻译赏析,一起看一下吧。 杜甫《绝句》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