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堆》杜甫唐诗鉴赏

发布时间:2015-06-26 00:00

  滟滪堆

  杜甫

  巨石水中央,

  江寒出水长。

  沉牛答云雨,

  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

  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

  行止忆垂堂。

  杜甫诗鉴赏

  杜甫在成都时深得严武照应,严武死后他不得不离开成都草堂,再次开始漂泊生活。他沿长江顺流东下,经重庆(渝州)、忠县(忠州)、云阳(云安),在大历元年(766)至奉节,也就是当时的夔州。本诗当是过瞿塘峡滟滪堆时所作。

  滟滪堆是长江三峡瞿塘峡中的一个险滩。据《太平寰宇记》载:“滟滪堆,周回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余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谚曰: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巨石水中央”,湍流之中一巨石当中巍然而立,已见其险。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两句已突出滟滪的险恶。下两句则写舟人过此祭江的习俗和惊悸心理:“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沉牛”,就是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习俗,用这种方式来酬答上天的云雨神灵,以便在过险滩时得到神灵的保护。但即使如此,在滟滪大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两句用习俗和谚语烘衬滟滪的险恶。此处用了侧写之法,“沉牛祭江”,则暗示已有许多航船葬身江底;“滟滪如马,戒止舟航”,再用古谚强调险恶,但全诗的目的并不全在描写滟滪的险恶上。“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诗人认为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此处一转,则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成为航船人的戒石了。

  《世说新语》曾言:“滟滪如象,瞿塘莫上,滟滪如马,瞿塘莫下。峡人以此为水候。”也是此意。

  “干戈连解缆”是指大历年间战乱未息,诗人漂泊于战乱中,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在这一段江中漂泊的岁月里,无论是行、是止,时刻都要想到自己是处在一种危险的境地。全诗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实。

  诗人“忆垂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乱,二是自然的险恶。因此诗虽从险滩巨石起笔,而重点并非只在写自然的险恶上。此诗意在通过描述滟滪堆的险恶,抒发诗人“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


相关阅读
1 《彭衙行》杜甫全诗赏析

《彭衙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至德二年(757年)忆昔避贼艰难之际得孙宰顾遇,感荷厚意而作。诗中展现诗人尽室逃难之景、颠沛之状及故人晋接之情,读之如罹其难。以下是小编分 【查看全文】

2 论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他不但热爱祖国、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关心民生疾苦,而且在处世待人的方面,处处体现了仁恕的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独称诗圣。所谓诗圣,不但包括诗人杜 【查看全文】

3 杜甫《归雁》译文及注释

《归雁》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译文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 【查看全文】

4 杜甫 恨别

《恨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 【查看全文】

5 《春日忆李白》杜甫唐诗鉴赏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 【查看全文】

6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古诗赏析翻译

曲江二首 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诗文解释: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