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后游》的诗意赏析

发布时间:2015-07-17 00:00

  《后游》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赏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相关阅读
1 杜甫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从一线城市长安跑到二线城市成都,虽然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说躲避安史之乱,但是杜甫的心里很清楚,他这是为了房子问题。杜甫在长安工作许多年,尽管在中央任职, 【查看全文】

2 杜甫《望岳》译文及注释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 【查看全文】

3 杜甫诗词《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题张氏隐居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是七言律诗,当作于初识张氏之时;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当作于与张氏熟识之后。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借指张 【查看全文】

4 杜甫《赠李白》诗别解

杜甫和李白有很深的交谊,常有诗作互相酬和。本文所及是其集中现存最早的《赠李白》诗。全诗如下。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 【查看全文】

5 杜甫《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 这首 【查看全文】

6 关于杜甫的诗歌原文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