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赏析】: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关阅读
1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咏 【查看全文】
2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夜阑更秉烛, 【查看全文】
3 《秦州杂诗》其八杜甫古诗鉴赏杜甫的《秦州杂诗其八》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全诗如下: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 【查看全文】
4 杜甫的象征伟大的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当然,这一定义不仅仅是为他个人所准备的,用在与他对称的地球的另一半,中国唐朝的一位伟大诗人杜甫身上,同样 【查看全文】
5 古诗登高原文及赏析导语: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登高》,倾诉了杜甫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资料,更多内容请留意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查看全文】
6 杜甫诗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