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恶搞杜甫令人啼笑皆非

发布时间:2015-08-26 00:00

  诗圣杜甫最近爆红网络,有人将教材中插图涂鸦后传到网上,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但这招来批判,认为恶搞杜甫是无知、浅薄、低俗的表现,反映出当下不尊重的人文迷惘,恶搞文化要有民族底线,但恶搞其实诋毁不了杜甫的形象,这么上纲上线明显是过于激动了。

  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恶搞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这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刻意避讳。古代讲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连这些人的人名都不提及,所以才会有因为州官叫田灯,所以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但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和可调控更多资源的公众人物,理所应当要有被公众开涮的心理准备,可在我们的社会理念里,这种观念恰好是倒置的,对普通百姓可以极尽丑化之能事,可对于官员连谈论都唯恐避之不及。

  恶搞杜甫要有“民族底线”的说法,就是这种心理的延续,总认为著名诗人要享受社会的尊重与爱护,殊不知,正是这种内外有别,自认人分三六九等,让人对官员对名人有了天然不容置喙的理由,因言获罪有了再正当不过的认同环境。

  马新朝认为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民族精神是一个尚可理解的词语,但高大空,具体为何物也不好说,民族精神之光的说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在什么是杜甫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都搞不清状况的前提下,突然冒出一个民族精神之光,这就是典型的喜好拔高酷爱总结的表现,总认为什么都要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才算高尚,总认为什么人都能提炼出专属他的精神。

  与所谓杜甫精神相挂钩的,应该是杜甫所写的诗歌。如果说为底层百姓鼓与呼,就是杜甫精神的话,那么杜甫形象,就应该是针砭时弊的敢言者。要去诋毁这种形象,涂鸦是达不到这种神奇功效的。

  “杜甫很忙”系列图片的取材来源,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杜甫插图,这完全只是学生的信笔涂鸦,可以认为是上课无聊之余的小动作,也可以视作是对古文诗歌没兴趣。即便是传到网上引起围观,从而制造了一轮恶搞杜甫的风潮,那也不必要做上纲上线的解读。

  认为恶搞杜甫是无知、浅薄、低俗,是一种假装正义感、没有幽默感的病症,认为只有传诵杜甫的诗歌才是正经事,其余一切无关动作都是大不敬,这种固有的尊重充满了虚假做作,尊重的方式并不唯一固定,为考试咬牙切齿背杜甫诗歌,不见得真就尊重喜欢他;涂鸦恶搞杜甫到处传播,也不见得就是包藏祸心,这一切都只是恶搞潮里一个小浪花,不必放大来做痛心疾首的哀叹。

  真正不满恶搞杜甫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心急如焚,恶搞这类事,来得快去得也快,主角是变化不定的,恶搞杜甫之前,还恶搞过李白、关汉卿、辛弃疾,也没见得这些人的形象,就变得多么不堪入目。恶搞杜甫之所以如此风行,更直接的原因可能只是,教科书上呈45°角忧伤仰望的杜甫插画图,更显百搭,涂鸦什么就像什么。

  恶搞,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同时也是一种寄生文化,离不开一些曾流行的经典的“宿主”,它只是在这个层面上一种再创作。就像开启我国恶搞先河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它的传播效果,也只对看过《无极》的人有作用,最流行的时段,也只是在《无极》上映之后的一段时间。所以注定,恶搞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网友们也就图一个暂时的乐呵。

  怀旧的网友认为,涂鸦恶搞杜甫,是对传统文化的侮辱,这显示了当下的人文迷惘。当下或许真有人文迷惘,但完全不能通过恶搞杜甫这事完全得到体现。杜甫只是一个诗人,人们有没有读他的诗,是有无人文素养的一个衡量标准,但仅是涂鸦教科书上杜甫插画,一来并不见是侮辱,二来也无法真实反映人们对杜甫的了解程度。

  了解杜甫,也是由诗及人,先是为他所写的诗歌动容,转而为其情怀所打动。这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微博)所破歌》一诗中,有着最为直接明显的体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成了杜甫代言底层的名句,悲天悯人的情怀打动了许多人。所以说,因为恶搞而诋毁杜甫形象、进而侮辱传统文化的说法,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听听就可,地位和形象不是几笔涂鸦就撼动得了的。

  相反,涂鸦恶搞所制造出的“杜甫很忙”假象,反而有可能成为进一步普及杜甫的机会,为弥补人文迷惘提供契机。要知道,在当下网络媒体所制造出来的浅阅读时代,还去读诗背诗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对杜甫的知之不多了解,也几乎全部是来自于中学时代所学的几首诗。

  此时出现的涂鸦杜甫,让不少人又回忆起了插图页里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管肇事者的最初原因是什么,但事实上却是可能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必须正视的一个现象就是,杜甫诗歌内容感时伤怀、诗风沉郁顿挫,中学时代所熟读的诗歌,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之类的人生变化,可能会让藉此重读杜甫诗歌的中年读者,产生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感触。

  喜欢古代文学的网友在回帖里认为,拿芙蓉姐姐、凤姐等人物来娱乐大众,毫无问题,因为他们就是热衷于此类炒作,你越是恶搞她,她越是开心,但是恶搞古代著名诗人,就是等于恶搞自己祖宗,实在是大不恭大不敬。

  这种逻辑暗藏这两种比较,一个是人以群分,有些人可以恶搞,有些人则不可以;另一个则是对待古人比今人要更尊重更宽容。但这实际上混淆了恶搞的能不能与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芙蓉与凤姐是愿意被恶搞甚至窃喜于心,人们反感于这种恶搞被利用,成为制造知名度的推手。但对今人恶搞成分的厌恶,并不能反过来证明不能恶搞杜甫,对人不对事的评价恶搞会错了意,既然今人能搞,为什么古人就不能搞?

  一般人印象里的杜甫,是穷困潦倒、仇大苦深的,所以才会恶搞杜甫,嫁接这么多现代意象,与古代人物完全不匹配,破坏了杜甫原本固有的中规中矩的形象。但历史上真实的杜甫,也并没想象的那么清苦。杜甫是官宦子弟,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他的众多亲戚、妻族都是官宦人家。杜家有多处产业的,国家太平时期,杜甫一家靠收租生活,完全不成问题。

  恶搞杜甫,虽然不是对人物形象正本清源的拨正,但至少冲击了不少人固有的印象。原来杜甫还可以这么“搞”?其实杜甫本来就很“搞”。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程韬光就说,历史上的杜甫就有种自我戏谑、调侃的精神。比如杜甫回忆童年的诗句: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老顽童的形象,就顿时跃然纸上。

  美国总统美国总统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接吻的照片,曾是意大利某服装公司的海报,主题为“消除仇恨”的海报还涉及德国、法国、美国多国政要。恶搞成分相当明显,查韦斯看后也觉得照片“创意不错”。恶搞国家领导,在许多国家是见怪不怪的的事,没人会对此大惊小怪痛心疾首,当然也不会因此获罪被捕入狱。恶搞的底线是法律法规,只要不违反不逾越,恶搞本身就无罪。对公众人物的恶搞,只要不属违法行为,也在容许范围。杜甫作为古代文化名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即便是后裔也是隔了几十代了,因此肖像权不再受到保护,所以对杜甫的恶搞,并不涉及肖像侵权。

  还在痛心疾首的人,买份《人民的日报》去读吧。3月27日有篇文章叫:《杜公有灵当莞尔》。


相关阅读
1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查看全文】

2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鉴赏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 【查看全文】

3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纨绔不饿死,懦冠多误身1。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2: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5。李邕求 【查看全文】

4 杜甫的死因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 【查看全文】

5 杜甫《梦李白》古诗赏析

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 【查看全文】

6 杜甫《梦李白·其二》赏析

梦李白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