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03-14 00:00

  导语: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更多内容请留意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阅读答案。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相关阅读
1 杜甫《壮游》

《壮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 【查看全文】

2 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 【查看全文】

3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诗歌鉴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 【查看全文】

4 《剑门》杜甫唐诗鉴赏

剑门 杜甫 唯天有设险, 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 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 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 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 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 鸡犬各相放。 【查看全文】

5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与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 【查看全文】

6 春望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杜甫

杜甫的古诗《春望》原文翻译是什么呢?《春望》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