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原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7-05-18 00:00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第二年,杜甫前往齐、赵,开始了长达五年“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30岁时才回到洛阳。《望岳》便写于这一期间,是已知现存杜诗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空间上自远而近,时间上从朝至暮,并由望岳玄想将来的登岳。首二句以设问起笔,写远望泰山。表现出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更写出了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岱”是泰山别名,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因为是远望,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称“未了”。三四句是写近望泰山。描绘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是上句“青未了”的具体体现。此二旬中“钟”与“割”用得贴切而传神,“钟”字写出了泰山之美的自然天赐,而“割”字则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体现出杜甫造句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死不体的特点。五六句是写仰望泰山。既写出了山问云气生发的万千景象,又写出了诗人心胸荡漾之情。七八句写俯望泰山。“会当”是唐入口语,是“一定要”的意思。诗人由望岳联想登岳,表达出一种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的愿望和决心,同时又暗含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志向,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望岳》全诗风格峻洁,气魄雄放,《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早春 刘安荫

  冰雪消融露秀峰,

  云开雾散日通红。

  潺潺溪水溅珠浪,

  只只黄莺舞煦风。

  枝绽嫩芽湖岸柳,

  雁翔碧落禽类雄。

  亲朋好友衷肠叙,

  辞旧迎新喜气浓。

  春游白沙城 贾绍喜

  畅游春日白沙城,

  烟雨柳青花更明。

  碧水弯弯环市走,

  悬崖蔚蔚隔江横。

  虹桥一座连湘蜀,

  岩画千寻誉楚荆。

  枉渚屈君留雅韵,

  九州最早见诗名。

  致大雁 黄悦

  曾在夕阳晚照里横渡云湖天河,

  又在霜晨晓月下掠过峻岭高山,

  为把早春的信息捎到北国边陲,

  远征的大雁凌空冲霄无畏向前!

  尽管呼号的狂风中隐藏着凶险,

  密布的乌云间也会有雷鸣电闪,

  你们却排列整齐队伍昼夜兼程,

  顾不得抖落耪上的风尘云烟……

  我多么想成为你们中间的一员,

  衔着绿色的种子搏击万里云天,

  为恪守心中那报春天使的信念,

  让无边春色尽染祖国大好河山!


相关阅读
1 杜甫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查看全文】

2 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

在杜甫题画诗中,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而且是具有了主体精神的象征意象,这个意象最能表达诗人昂扬壮大的情思和卓然不群的气度。 一、《诗经》中鹰的形象 早在《诗经》时代就 【查看全文】

3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 【查看全文】

4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鉴赏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查看全文】

5 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查看全文】

6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