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发布时间:2015-12-12 00:00

  《春夜喜雨》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相关阅读
1 杜甫《哀江头》诗词鉴赏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 【查看全文】

2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 【查看全文】

3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 【查看全文】

4 杜甫 草堂

草堂是杜甫在成都定居时的住所,是杜甫结束漂泊生活的标志,对杜甫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草 堂 杜甫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 【查看全文】

5 《秦州杂诗》其八杜甫古诗鉴赏

杜甫的《秦州杂诗其八》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全诗如下: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 【查看全文】

6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导语: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其作品充满对现实的讽刺,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平著作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一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