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阁夜》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8-18 00:00

  按新课标要求设计教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教师指点,补充后明确如下: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关阅读
1 杜甫《彭衙行》唐诗鉴赏

导语: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 【查看全文】

2 杜甫《去蜀》唐诗鉴赏

《去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离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预见到蜀中将乱,故决计出峡东归。将离蜀,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年迈之年、流寓之迹 【查看全文】

3 品读杜甫

清明返乡,生出一个强烈的欲望,就是读杜甫。 少时读唐诗,喜欢“三李”。李白傲视权贵,张扬自我,可谓飞扬跋扈;李商隐耽于梦境,迷离惝怳;李贺兀兀不平乃遁入鬼域,奇崛而诡 【查看全文】

4 赠花卿 杜甫

赠花卿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 【查看全文】

5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析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 【查看全文】

6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导语:《高都护骢马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咏马诗,诗人借骢马的伏枥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和自己的才能襟怀,寄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