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
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
⑵五纹:指五色彩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⑶葭: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
⑷腊:腊月。
⑸云物:景物。乡国:家乡。
⑹覆:倾,倒。
【赏析】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杜甫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沙头暮黄 【查看全文】
2 《滟滪堆》杜甫滟滪堆 杜甫 巨石水中央, 江寒出水长。 沉牛答云雨, 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 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 行止忆垂堂。 杜甫诗鉴赏 杜甫在成都时深得严武照应,严武死后他不 【查看全文】
3 杜甫—《饮中八仙歌》鉴赏导语: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年代】:唐 【作者】:杜甫《饮中八仙歌 【查看全文】
4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查看全文】
5 杜甫的一些真相杜甫被简化、脸谱化、格式化了,这里讲点真相,或曰常识。下面一起来看下! 如今繁华盛世,有意思的话题多着呢,我早就想说说杜甫,但既害怕在一个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 【查看全文】
6 杜甫:梦李白·其二鉴赏导语: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梦李白其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