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写作背景

发布时间:2016-09-22 00:00

  引导语:《赠别》是杜牧的作品,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赠别 其一

  唐代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写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赠别其二》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相关阅读
1 杜牧与苏柳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第一次到宣城做官时,曾对弋江歌妓苏柳云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相传苏柳云是泾县黄田人,原名苏有田,她祖父原是安禄山手下一个兵勇,安禄山判乱时出逃至泾 【查看全文】

2 杜牧:风流却也情场失意

引导语:杜牧,人称小杜。诗写得出色自不必说;却又风流倜傥,一生泡妞无数;日子过得香艳自不在话下,却又发生了好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让他这一生多少也有了些传奇色彩。 考 【查看全文】

3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

今天小编想要为各位读者介绍一名唐代诗人。他出身于世业儒学之家,继承和发扬了祖父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一生满怀济世之情,关心国家时局,有着一颗爱国的心。他就是杜牧。下 【查看全文】

4 古诗-秋夕(杜牧)赏析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 【查看全文】

5 杜牧:遣怀

杜牧的这首诗是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并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杜牧的这首古诗—《遣怀》! 遣 【查看全文】

6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