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怅诗》是杜牧的作品,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
《怅诗》
作者:杜牧【唐代】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译文:
往年曾见花未开时的样子, 可是现在自己寻芳去的太迟了。 大风把树上盛开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满地狼藉, 只剩下已经形成绿荫的树叶和累累的果实。
写作背景
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赏析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相关阅读
1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鉴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杜牧《赠别二首(其一)》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 【查看全文】
2 杜牧《赤壁》教案引导语: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赤壁》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为老师,要怎么上这节课呢? 《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 【查看全文】
3 杜牧《早雁》阅读答案杜牧的《早雁》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 【查看全文】
4 杜牧诗歌的数字艺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以数字入诗的现象,但杜牧却将这一手法加以充分的运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 【查看全文】
5 杜牧 《秋夕》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下面是杜牧的《秋夕》,随小编来看看吧。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 【查看全文】
6 杜牧赠别其二《赠别·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牧赠别其二,欢迎阅读,希望帮助到大家! 杜牧赠别其二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