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有许多的避讳。避讳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诗人李贺犯讳是怎么一回事呢?
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名之祸。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中曰:“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避讳,初时,范围很小,只避于本宗庙。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渐渐风起云涌。《容斋随笔·帝王讳名》曰:“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为避讳,改“楚地”为“荆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与“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讳,把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正月改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讳,大臣、草民谁敢不避讳?“讳害”之风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与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马上避讳改过来,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后来,讳名之害不断扩大化,“讳害”扩大到皇室、皇事,扩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现过这样一次“讳名风波”。唐代“三李”(李白、李隐商、李贺)之一的李贺(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据《新唐书·列传·李贺》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变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为了圆进士梦,在家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从小坚持读书。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获“乡贡进士”资格。李贺将向京城进军,参加京城进士考试。
李贺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这就招来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竞争者想出了“避讳计”,大造舆论,把李贺父亲名“晋”与“进”(士)同音提到讳名的高度上。制造了“‘晋’‘进’风波”。“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原来,争名者发现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同音,于是说,李贺应避讳,不能参加京城的进士考试。
虽然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时,李世民对于帝王讳名,并不当回事。但死后却是另一样风景,唐高宗时,“讳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为户部。“讳害”之势在高宗时期开始扩展。
中国古时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选贤心切,新开了进士科。读书学子,只要考中进士,就会官运亨通。进士,是每个读书学子一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竞争十分激烈。
“‘晋’‘进’风波”愈吹愈烈,有人说李贺因父名犯了“讳”,即使参考,考官也会将他弄“消失”,弄不好,还会因考招来横祸。有人劝李贺,为避讳,还是不要参加进士考试好。这种声音传到韩愈耳里,韩愈很生气,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劝李贺参考。韩愈的信,也成了当时议论的焦点。
为了抨击“‘晋’‘进’风波”,韩愈写了《讳辩》一文,尽管韩愈在《讳辩》中说尽了道理,但“讳害”并未因理而减弱。李贺听从韩愈劝说,进京参考,但最后还是未得准许。《旧唐书·列传·李贺》曰:“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可怜一代才子,就这样被“讳害”害了。
相关阅读
1 关于李贺的古诗大全
李贺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所以从小就熟读了古人的诗作,因此,他博学多才,创作了不少佳作。 李贺的古诗大全 001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 【查看全文】
2 李贺《南园》原文赏析李贺的《南园》是一篇怎样的爱国诗作呢?《南园》抒发诗人李贺心中愤愤不平的情感,也表达了忧国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南园》原文的赏析,欢迎阅读!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 【查看全文】
3 李贺神奇瑰丽的诗歌世界唐代诗人李贺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一抹神奇瑰丽的色彩。总的来看,其神奇瑰丽的诗歌世界主要包含光怪陆离的色彩、波谲云诡的意象和错彩镂金的 【查看全文】
4 李贺的诗《夜坐吟》李贺的诗《夜坐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坐吟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 【查看全文】
5 唐朝诗人李贺的诗【诗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 【查看全文】
6 李贺生平故事对于李贺的诗,我们并不陌生,而他的诗多方面反映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那么对于李贺的故事,各位小伙伴们知道多少呢?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