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两首诗的赏析:
(一)意象的解读
1.对“昨夜”一诗意象解读。为了尽可能说明得清楚一些,下文先将意象分“景象”“情意”与“意象”三个层面来分析。
①景象。这首诗所写到的实在景象,主要有宏观的“星辰”、中观的“画楼”“桂堂”、微观的“春酒”“蜡灯”“转蓬”等。
②情意。简要说来,主要是诗人(比如这首诗中的“余”)对诗中“她”的思念。“余”恨“身无彩凤双飞”,但又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与“她”别后难相见,所以终夜苦思,直到听到晨鼓声声,新的一天已来临,才不得不骑马上班去。诗中写到“彩凤双飞翼”,贴切地比喻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像凤凰比翼齐飞那样,可惜自己(包括诗中的“她”人)是“身无”,只得暌隔别处。意中的“她”,昨晚与别的人出席酒宴,诗人却是空悲切。“她”在酒宴上可能也是心不由衷,逢场作戏,与诗中的“余”心相通而面相违,那么,其情意就更加缠绵了。不过,有人将颈联解释为诗中的“余”和“她”昨晚偶遇之后在酒席上的情景,那也是可以的。
③意象。景象与情意结合就构成了意象。与上文①所述景象对应,这首诗的意象也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此外,颔联写到“彩凤”的虚幻之象,构成“彩凤双飞翼”的虚幻意象。这样写,增强诗歌的情感色彩,使得所抒发的感情既凝重有加,又不乏空灵。
2. 对“相见”一诗意象的解读。
①景象。宏观的景象可以说是“东风”与“月光”。“东风”本是春天开始暖热、空气膨胀流动而形成的,虽然人们肉眼看不到空气的流动,但可以通过风吹过物体发出的声音,特别是柳条、花卉等植物的摆动来感知。而“百花”正是中观的景象;微观的景象自然是“晓镜”“云鬓”等了。
②情意。这也是有情人相互之间的思念。与一般的思念不同的是,本诗所写不完全是别后“分居”所想,而可能是临别之际假设出来的别后想念。“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些情意,可以设想为:此次相见之前,也有过长久的分别,此刻又值离别之际,类似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不过,也有人认为整首诗都是别后的回忆,诗无达诂,那也无不可。
③意象。本诗最主要的意象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因为有情人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却又不得不离别;而“百花残”,既是对暮春实景的描写,又是恋人主观感受的映照,此之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两首诗意象相映成趣
1.首联都用大手笔写大意象。“昨夜”一诗,大的意象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从时间与地点落笔,一泻而下,有如行云流水。而纵观全诗,立足点应是作者的卧室,吟诗的时间点应是“今晨”。以上两“点”不是描述的重点,也不是主题之所在,诗人只是作了“暗处理”。细细辨析,全诗写的是“今晨”对“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追忆,中间两联的意象都可以说是通过“追忆”来描写的。“相见”一诗,大的意象也是首联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全诗的视角与时间点是“离别之际”,下面的众多意象也由离别而联想涌现。如前所述,如果将这首诗设想为别后回忆,也是讲得通的。
2. 颔联都用比喻,描写意中之象。“昨夜”一诗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从神话传说中的“凤”写到现实中的“犀”,比喻“余”和“她”相遇时秋波暗送,含情脉脉。“相见”一诗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借“春蚕”与“蜡炬”来比喻爱情的忠贞不渝,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松懈改变。这两首诗的颔联都成了千古名句,与都处在诗意的承上启下的位置有着重要关系。意象原为抒情作。大意象后必有大抒情的诗句出现。而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新奇、独特,即让诗句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与艺术张力。在七律中,颔联意象鲜明,就为颈联转出别意创造了气势与条件,也为末联回应开篇,拓展主题,奠定了基础。
3. 颈联都借助想象,描写想中之象。“昨夜”一诗的“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想象意中人在宴席上的情景,“余”不在其中,只是想宴兴叹。席中人或两两相对,或三五成群,互相行酒令,送钩,射覆,灯红酒暖。如果“她”心不在焉,也怀念着“余”,“余”才有点安慰;如果“她”忘乎所以,那“余”情何以堪!当然,如果将这一联理解为“余“和”她“同在一席,那么,表现的则是若即若离、温情款洽的情景,就更令诗人事后回忆,因而赋成美丽的诗篇。“相见”一诗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可以理解为站在“她”的角度,描写“她”一别之后,每天早上对镜梳洗,感叹光阴荏苒,“日日思君不见君”(李之仪《卜算子》),顾影自怜难自已;也可以理解为爱恋着的双方,都想象到对方为情所苦,又都含有劝慰与怜惜对方之意。
4. 尾联一实一虚,都写痛心意象。“昨夜”一诗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是追忆之后回到诗兴的原点,报晓的钟鼓声唤醒了诗人的回忆,作者感叹自己还是朝中的官差,每天不得不按时上班。“应官”是唐人口语,意为“当官”,将口语入诗,与前面的“嗟”字呼应,突出了感叹与无奈之情。“她”仍在雕楼画栋之中,不见佳人兮,心情悲伤,好像风中旋转的蓬草,实在难以忍受。有的版本将“转蓬”写成“断蓬”,那反映的心情就更加感伤。“相见”一诗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运用神话传说,将男女双方的离别,比作一方要去蓬山走,何时才能得相见,却是永难见尽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传说蓬山处在秦皇岛外渤海中,京城相去千万里,“青鸟殷勤为探看”,凡人怎的能相见!
二、借事托情,情缘事生
与绝大多数的优秀唐诗一样,李商隐的这两首无题诗也是由具体的事情作为基础,只不过没有像白居易的《琵琶行》或《长恨歌》那样对事件作详细的叙述而已。
(一)两首诗表达的方向与角度不同
大凡成熟作家的文学创作,总是注重创新,篇篇写出特色来,李商隐的这两首诗也一样。
1.“昨夜”一诗的回忆顺写式。如前所述,诗人吟哦本诗的时间点是“今晨”,诗歌一开始从回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写起,那是与“她”相遇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忆写怎样与那位女子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直到想象“她”在酒宴上的情景。想着想着,更鼓声起,晨光熹微,上班的时间到了,回忆结束!全诗主要采用的是过去时态。
2. “相见”一诗的发展联想式。本诗从眼下的“别”落笔,随后畅想别后的情景,是“一般将来时”。由“东风无力百花残”联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联想佳人早上梳妆,诗人晚上孤独的吟叹。这里没有“春酒”和“蜡灯”,有的是“云鬓改”和“月光寒”;也没有“彩凤”与“萼绿”,但有“蓬山路”与“青鸟看”。如果将全诗看作别后回忆,那也是“过去将来时”,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仍属于“顺叙”。
(二)借事抒情的好处
除了像“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这样屈指可数的哲理诗外,唐诗宋词大多是缘事而发,事、情交织,使得写事有明确的意向,抒情(包括诗中的一些议论)都有坚实的基础。
1. 内容实在不空洞。“昨夜”一诗,有了“思念”“听鼓”“走马”等细节以及事件的描写,连朦胧暧昧的情感也变得清晰可见。作者在此基础上的联想,纵然“出神”(“身无彩凤双飞翼”),也能“入化”(“心有灵犀一点通”),更不要说“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这样基于生活体验的具体实在的描述了。本来,“相见”一诗,采用由实向虚的幽径,因为有“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事情的笼罩,再加上中间两联的海誓山盟和相互劝慰,虽大致是虚写,却也形象逼真,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如在读者眼前。纵然是尾联写神话传说,也与“离别”之事浑然一体,曲尽其妙。
2. 易于唤醒读者体验。从某个层面看,这两首诗抒发的离情别绪,都是普遍的人性。不说成人读者容易理解,就是思想情感已经得到较好发育的高中学生,稍加点拨,也能读懂诗中两情相悦的美好感情。高中学生凭借浅浅的经历,以及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中的感知,也能比较深入地品味两首诗中的情感。
3. 合乎文学创作规律。文学起源于社会实践,发端于对事件的记述,从《诗经》到《楚辞》,莫不如此。被事件触发情感,除叙事诗外,对“事”的记述往往是跳跃式的,一般是点到即止。这样写的好处是,虽是抒情诗,也言之有物,内容实在。“昨夜”一诗,没有连贯的事件,没有也不必顾全记叙的要素;“相见”一诗,首联点到“别”事也已经足够。惟其如此,才可以省出篇幅,拓展作品的思想内容,抒发强烈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正是成功的诗歌创作的不二法门。
三、离易聚难,千古一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主要在于抒情。没有痛苦的告别,或者别后很容易“再见”,是否值得写成文学作品,是可以怀疑的。反过来,已经写成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叙写“千古如一”的人类普遍的人性。这两首诗就是抒发人们惜别而又难以“再见”的离情。
(一)两诗所写离别的典型性
1.“昨夜”一诗写有情人难成眷属。李商隐的仕途与爱情都颇不顺利。据说年轻时先后曾与名叫柳枝、宋华阳、锦瑟、荷花诸位女子相恋,最后与王氏成为连理。而“昨夜”一诗写于与王氏婚后的在秘书台任职期间,但诗中的“她”又不是王氏,其难言之情显而易见。
2.“相见”一诗写“聚首”之难。人生何处不离别。离别之后若容易再见,离别也不足为奇,也就不会产生撕心裂肺的痛感。问题在于“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在古代,人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通都十分不便。而且诗中所写的这次别后,路途何止千里万里,直至年华老去,鬓发发白,或许还是见不到一面!
(二)两诗写作角度的转换
“昨夜”一诗主要写“余”之“思”。诗人同时写作的同主题的“无题”诗还有一首七绝云:“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阊门在古城苏州,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这里泛指京华的城门。秦楼、吴王苑内,也都是借指。萼绿华,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道教女仙,简称萼绿。她当时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晋穆帝时,夜降黄门郎羊权的家,自此每月来六次,赠羊权诗及火浣布、金玉条脱等。萼绿华是主动上门的仙女,而李商隐写作本诗时已王氏结婚,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狂热追求另一个“她”,“发乎情,止乎礼义”,剩下的唯有思念而已。
“相见”一诗的写作角度又正好相反,诗中着重描写的是“她”之“念”。诗中的女子执着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地步。当然,这两句诗也可理解为男女双方各自表达的誓言。无论哪种情况,都一样感人至深。别离之后,“她”每天清早梳妆,看到原先如云的鬓发有所改变,就会想到“他”独自吟哦,连月光也更显凄冷。这原本属于“他”的凄冷,现在由“她”想来,一咏三叹,更见凄楚。这样写,自然也包含了互相关怀、劝慰与怜惜之意,希望对方多多保重。“她”愿“此去无多路”,但这只能是愿望而已,其实像去“蓬山”一样,前程莫测,或许只有凭借王母娘娘的“青鸟”,才能传递一丁点儿信息!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瑶池》原文赏析
【李商隐】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诗歌《锦瑟》的创作主旨《锦瑟》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 李商隐,晚唐诗坛的创作主将,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成就直追盛唐大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这句诗是来自非常宋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下是有关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的全诗赏析: 诗名 【查看全文】
4 《咏史》李商隐鉴赏《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⑴,一片降旗百尺竿⑵。 三百年 【查看全文】
5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夜雨寄北》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 【查看全文】
6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原文寄令狐郎中 作者: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注解】: 1、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 2、双鲤:指书信。 3、茂陵:今陕西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