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北青萝》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5-03-31 00:00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文解释:

  夕阳西下落入淹滋,去茅屋访问一位独处的僧人。落叶纷纷,不知人去了哪里,寒云密集,小路幽静层层曲折。独自敲响入夜的钟声,悠闲地倚着藤杖。大千世界都在微尘中,我岂能还有喜爱与憎恶?

  译文:

  西边残阳已经落入崦嵫山岭;我到山中茅屋寻访一位高僧。只见风吹落叶不知人在何处;冒着寒云寻找翻过山路几层?

  黄昏才见到他独自敲打钟磬;看他多么自得手上柱着枯藤。我想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之中,既然一切皆空我又何言爱憎?

  二:

  夕阳西下落入崦嵫山里,我走进茅屋去访问孤僧。

  落叶纷飞不知人在何处,寒云飘浮山路层层上升。

  黄昏时候独自敲响钟磬,倚着藤杖心中安闲清静。

  大千世界都在那微尘里,我岂能还有什么爱和憎。

  词语解释:

  青萝:山名。

  崦(yān):即“崦嵫”(yānzī), 山名,在甘肃。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初夜:黄昏。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崦:日没之处。

  初夜:初更。

  宁:何必。

  赏析:

  诗人在暮色中去寻访一位山中孤僧,他描写了萧疏的秋景和孤僧清幽恬静的生活情调,以及他自己由此悟到了禅理,感到大千世界都是微尘,可谓万念皆空,无须爱憎。全诗写景形象细致,清新感人,意味深远。

  本诗为诗人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诗人描写了山中清新淡雅的景象,孤僧淡泊宁静的生活,也以他领悟到的万念皆空”,“一切皆微尘”的禅理,曲折地反映了人生失意的苦闷。全诗感情浓郁,真切感人。北青萝,疑即是僧人所居地。

  首联点明诗人前去寻访孤僧的时间和环境。“残阳西入崦”说明天色已晚,诗人迎着落日的余晖,到茅屋中拜访孤僧。颔联写诗人去寻访孤僧途中的风景。“落叶人何在”,点明时值深秋。道路间漂浮的“寒云”,点明所去之处很高。在这样幽深空灵的山林中,诗人连心也变得纯净了。这句表明诗人所寻访的孤僧居住在山阴险要处,为下文诗人悟出禅理奠定了基础。颈联刻画了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僧人的面貌特征,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将一个远离世俗、清心寡欲的孤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尾联抒情。看着眼前超凡脱俗的孤僧,诗人顿时参悟了生命的真谛:“既然大千世界都在那微尘里,我还需要什么爱与憎呢?”然而,诗人一生在宦海中沉浮,未得解脱,因此这句诗可以看成是他困顿之时的感慨之词,也可以看成是他为了摆脱苦闷的一种自我安慰。心性使然,诗人并不是能够忘却爱憎的人,所以他的诗作大多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本诗结构严谨,多有照应之处:如“初夜”对“残阳”,“独敲”对“孤僧”。全诗写景立意高妙,残阳、落叶、寒云、初夜等意象无不展示出山中生活的宁静安闲,以及孤僧的怡然自得。诗人自始至终以访僧悟禅为主题渲染气氛,塑造了简单超然的意境,显示出了绝佳的语言功底。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春雨》审美赏析

春雨 唐代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韵译 新春,我穿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诗中明珠《安定城楼》

下面这首《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手笔,其沉雄不减《筹笔驿》。两者互相辉映,是李商隐诗集里的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翻译赏析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诗文解释: 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长久地隔离,千里迢迢给我寄来书信。不要问梁园旧客, 【查看全文】

4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译文及赏析

导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以下是小编J.L分 【查看全文】

5 李商隐《无题》的魅力

李商隐的无题诗形式优美、意象深刻、意境深邃、内涵丰富、用典隐晦,是其诗作思想艺术特征与其所取得的成就的综合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多年前读唐人李商 【查看全文】

6 《骄儿诗》李商隐

骄儿诗 李商隐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