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
(一)埋没意绪
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在其感情端绪中穿梭徘徊,体味作者的心境,找出其意绪所在,读诗像一次美丽的冒险,寻寻觅觅,经过不断的玩味和体悟,最后再将诗的意蕴一语道尽,真是其乐无穷也!
(二)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第二个表现手法则是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
神话的是想象的产物,最大的特征就是虚构和奇特。而李商隐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且善于用典,真是使得自己本来就隐晦的感情遮挡的更为严密,造成迷离、朦胧的审美效果,诗歌更加韵味无穷!
七律《锦瑟》用典之多用典之精确历来为人赞叹:“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庄生指庄周,此典出于《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蝴蝶欤,蝴蝶之为梦周欤?”此处以庄周梦蝶、不辨物我之典来传达一种如梦如幻,令人迷惘的心境。望帝,蜀帝杜宇,号望帝。此句典出《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据说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血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凄苦哀怨。此处用以表现一种华年已逝的哀婉之情。“沧海月明珠有泪”出自《博物志》,讲的是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蓝田,山名,产玉,在今陕西蓝田县。司空图《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可能用此表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虚幻美景。一连串的典故,再加上开头和的“无端”和末尾的“惘然”,首尾相应,使得全诗朦胧伤感的情绪氛围跃然纸上,读之让人流连忘返。
相关阅读
1 无题李商隐的翻译
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以下是“无题李商隐的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菊》阅读答案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 【查看全文】
3 推测想象在李商隐诗歌中的作用推测想象是一种再创造想象。那么在李商隐的诗中,推测想象起到一种怎样的作用呢?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的诗歌难读难懂却历来为人所喜爱。他的诗歌深情绵邈 【查看全文】
4 李商隐 嫦娥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 【查看全文】
5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杜工部蜀中离席》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 【查看全文】
6 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