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二月二日》全诗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2016-12-21 00:00

   《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题解:

  “二月二日”是诗歌开头的前四个字,算不上诗歌的题目,这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

  大中五年(849),柳仲郢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他对李商隐的文名早有所闻,对诗人的坎坷境遇也十分同情,因此奏请李商隐为使府书记。此时,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已经亡故,诗人撇下一双幼小的儿女只身远赴梓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

  梓幕期间,经历了丧妻之痛的李商隐格外感伤与孤寂,写下了大量思念家乡、想念亲友、感怀身世的诗篇。这首诗写的便是诗人在踏青时节的所伤所感。诗中提到 “三年从事亚夫营”,暗示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在柳幕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当然,也有人说这里的“三年”并非实指,但也代指诗人已经滞留蜀地不短了。

  句解: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二月二日这天,是蜀中踏青节,江边上人来人往,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春日,处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就是那久闻的笙声,也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江行游春的感觉和印象。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春天来了,花朵吐出了花蕊,细长如须。柳树长出了嫩叶,细小如眼。娇花细柳惺惺忪忪,各自可爱,真是春色恼人。紫色的蝴蝶和黄色的蜜蜂在花柳之间追逐穿梭,好似春情绵绵。这两句是接着写江边的春色。红花、绿柳、黄蜂、紫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更写出了春天色彩的绚丽。如果说这些景物和色彩都很平常的话,那么“各无赖”和“俱有情”便有新的深层意味了。

  “无赖”本是可爱恼人的意思,但放在这里与“有情”相对,便暗含无心、无意的含义了。花、柳是没有感知和感情的植物,它们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秋天来了,便凋零、飘落,在西风秋寒里展示生命的脆弱和枯竭,它们哪里会顾及人的悲欢哀乐。当它们春意盎然、各自招摇的时候,又哪里知道诗人的愁苦呢,所以说是“各无赖”。而蜂和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便穿花绕柳,翩翩起舞,满怀喜悦地宣告着春天的到来,它们为春天所感,似乎都是“有情”之物。

  有情也好,无情也罢,于诗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这满目春色,诗人并没有得到轻松与快乐,反而触动了自己的伤感。因此诗人在这两句中暗含的情绪是“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春色越鲜亮,就越衬照出诗人自己的孤苦与飘零。这是在以乐景写哀,以美好的春色衬托自己的沉沦身世和凄苦心境。细细咀嚼“各”字和“俱”字,再对照下文,我们不难发觉其中的深意。何焯说:“前半逼出思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也就是说前面这四句景物描写,其实都是为自己的孤寂凄凉做铺垫的,可又来得不知不觉,这“不觉”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在万里之外,思忆着回到家乡的元亮井旁,三年以来一直在柳营任事。

  “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他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这里是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田园隐居生活。这句是说自己于万里之外还时时渴望着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万里”,写的是空间的悬隔,流浪天涯之慨自在其中,而那种归家心切却又欲归不能的苦闷也已经流露于笔端。

  “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汉文帝时,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传为美谈。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专指其事。这里诗人是用它隐射柳仲郢的幕府,暗寓幕主姓柳。“三年”,点明自己在外作幕僚的时间漫长,其中蕴含有羁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

  这两句虽然用典,但是都非常自然,随手拈来,一点也不显得艰深和刻意。上几句写春日美景,这两句借“元亮井”和“亚夫营”点明自己客居他乡、万里思归的情怀。这种连接看似有些突然,缺少必要的过渡,其实正是这种表述显露出诗人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忧伤。在花柳争妍、蝶飞蜂舞的醉人景象面前,人本该轻松愉悦才是,可在赏春景的时候,诗人想到的却是多年飘泊在外,欲归不能。因而动人的春色不仅没有驱散诗人心头的孤苦,反而触动了他的感伤。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江边踏春,碧波荡漾,一般的游春者看见春江水涨,听见流水淙淙,自然是欢畅的。可是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反倒责怪新滩流水不能理解自己心意。那水流声不但不悦耳,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就像是午夜檐间的风雨凄凄之声。这个比喻很有意味,暗示出诗人常常是愁思满腹、夜不成寐,已经惯听风声夜雨了。明明是诗人自己的主观感情在作怪,把水声听成风雨之声,却说新滩不解游人之意,可谓是曲折有致。诗人本是出来踏青解愁,没想到花、柳、蜂、蝶都成了牵愁动恨之物,连毫不相干的新滩流水声,也作风雨凄凄之态,更添一段新愁。世间何处有逃离之地,诗人何时能展欢颜?

  赏析:

  《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做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 ),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 年,即诗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菊花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鉴赏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首句来是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重有感》译文、赏析

《重有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甘露之变后国家政治形势的看法,诗中对刘从谏上表之事予以肯定,主张各地的武装力量进兵京城,铲除阉党,恢复皇帝 【查看全文】

4 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4、认识 【查看全文】

5 《无题二首》李商隐

无题二首 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 【查看全文】

6 鉴赏李商隐菊花

《菊花》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