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的宓妃的象征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13 00:00

  李商隐的诗中大量运用象征比托手法,本文主要对李商隐诗中宓妃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大家一起来学习下!

  自屈原用“香草美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将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比兴寄托成为古代诗歌创造的重要传统。李商隐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兴寄托手法。李商隐在《谢河东公和诗启》中说:“某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惜斜阳,聊裁短什。盖以排徊胜境,顾慕佳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李商隐诗中涉及非常多的美女意象,本文主要从李商隐诗中涉及宓妃这一美人意象的诗歌为切入点,去分析李商隐笔下宓妃的象征意义。李商隐诗中涉及宓妃的诗歌共九首:《无题四首・其二》、《东阿王》、《蜂》、《代魏宫私赠》、《可叹》、《判春》、《袜》、《涉洛川》、《喜雪》。根据葛稳罡的《李商隐诗歌意象研究》一文中的统计可知,李商隐诗中特指人物意象的共有434个,其中宓妃出现8次,属于排列靠前的。虽然相对于整体数量来说不是很多,却也能体现李商隐诗歌诗旨隐约飘忽,难以索解,富有深刻象征意义,诗意具有无穷阐释的潜能,但同时又有明显的情感指向及相对统一的情感基调的诗歌艺术特色。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李商隐对于宓妃的引用也会受到宓妃这一意象演变的影响,尤其六朝至唐初宓妃的形象发生的转折,即洛水女神宓妃与曹丕的皇后甄宓的形象发生了融合。这种融合随着被唐初李善采纳入《文选》注而在后代广泛流传开来。除了以宓妃喻神女的诗之外,李商隐诗歌中出现的宓妃意象,大都是宓妃魏王恋情传说的意象,就是宓妃与甄宓的融合。这几首诗中宓妃形象都是宓妃与甄宓融合后的形象,所引用的宓妃都是宓妃与曹植的故事,虽然是对同一个故事的引用,却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于宓妃的象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

  一、宓妃象征神女,单纯把宓妃看成是神女,借神女来比喻美好的形象。

  《袜》“尝闻宓妃袜,渡水欲生尘。好借嫦娥著,清秋踏月轮。”这里出现的“宓妃”,指的是美丽的神女形象。

  《判春》“一桃复一李,井上占年芳。笑处如临镜,窥时不隐墙。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珠玉终相类,同名作夜光。”这首诗中出现的“宓妃”,也是指美丽的神女形象。

  《喜雪》“朔雪自龙沙,呈祥势可嘉。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人疑游面市,马似困盐车。洛水妃虚妒,姑山客漫夸。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粉署闱全隔,霜台路正赊。此时倾贺酒,相望在京华。”这里的“洛水妃”就是神女宓妃,这三首首诗没有蕴含什么深层的情感寄托,被认为是无聊之余所作的下乘作品。

  二、宓妃象征贤臣,借宓妃以喻贤臣,实际上是借来比喻诗人自己的,或是以宓妃的爱情故事暗喻自身因情感问题陷入党派之争,导致终身仕途坎坷。

  《涉洛川》“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这首诗的宓妃用来比喻贤臣的,实际是作者用来自比的,宓妃故事中的伦理恶意“漫结无穷恨”类似于李商隐在党派之中结下的仇恨,使得自己的才华无处发挥,使得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

  《东阿王》“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是曹植虽封为东阿王,但权力分明掌握在曹丕派出监视他的灌均手中。夜吊西陵,他不由得黯然销魂。东阿王不能成为天子,一半的原因是当时写下了《洛神赋》。本诗前两句借曹植的不幸遭遇,以及其不幸乃因其父曹操一手造成的事情,自叹身世,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后两句则假借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抒发自己因婚姻问题困于党争,不见容于令狐,因而被排挤打压的抑郁。这里是借宓妃故事中的曹植自比,象征自己与曹植有着类似的遭遇,都是怀才不遇。

  《可叹》“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冰簟且眠金镂枕,琼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是对于不伦之恋的同情。即使有着荣华富贵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终究也只有忧愁。这里的借宓妃与曹植的故事,隐含对于美好爱情得不到实现的忧伤之情,同时“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这一句也有着李商隐以曹植自喻,自己有着八斗之才,却用尽才华却不能解决因为妻子而夹在牛党、李党之间的困境。

  《蜂》“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风。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起言小苑华池,后门前槛,昔曾烂漫而通,触物起兴,引起今则惟怅望而思之无穷之情。“腰细”、“身轻”喻己之细弱无依,颈联上言幕府寂寥,“崖蜜”已尽,新巢难寄,下言旧巢迢远,早已成空,寄托了内外均无托身之所寂寥的情感。末联“青陵粉蝶”暗喻妻室,谓其不必离恨重重,二月春回日暖自当相逢。此诗题为咏蜂,句句言蜂,实则我们在诗中看到的已然不光是只会鸣叫的昆虫,而是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本身了。这里的“宓妃”是比喻“蜂”之意,同时以“蜂”喻己。间接以宓妃的纤细轻微自比象征自己之卑微弱小、无所依傍。关于这首诗所寄托的情感,表达的主题,刘学锴、余恕诚认为:“此借咏蜂寓幕府寂寥、怀想京华之情与远离家室之恨。”,笔者是比较赞同这一说法的。

  三、宓妃象征爱情,借宓妃与东阿王的凄美爱情,来象征诗人自身情感的不顺。

  《代魏宫私赠》“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这首诗拟曹魏宫人赠陈思王曹植之意,如果平淡地当作平章古人的咏史诗来看,就是把两首诗的抒情主体理解为对男女主人公各抱同情的叙述人,把诗的立意理解为发历史感慨,思古幽情,那么并无费解之处。赠诗代甄女倾诉其生死之恋:生为甄氏,死为亦妃,虽幽明异路,却情如既往。“果系有情人,何必同时!生生世世当相值耳。”把一个桃色的香艳故事解说得“合理”而“合礼”,把诗的“立意”画入“诗史”圈子。这里的宓妃与曹植的故事象征的是凄美真挚的爱情故事,作者借宓妃事自赋艳情,借古事发今意。

  《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整首诗大体的意思是飒飒东风,飘来迷�鞯南赣辏卉饺靥镣猓�传来阵阵的轻雷。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里的宓妃象征的就是凄美的爱情故事,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虽然前面几首诗中的宓妃意象,也涉及了甄宓与曹植的爱情故事,但是主要情感基调是用来喻贤臣,借此表达的是曹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因此就不列入象征爱情这一意义中。

  李商隐有政治上的抱负,有自己的理想愿望。他栖身于幕府,又不甘依附党人,因而他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而晚唐时期牛、李党争激化,自然李商隐被二党摈弃指责,所以他一生抑郁、忧国忧民。感伤之心,愤世之慨,难以直言也不敢直言。因此,李商隐只能用含蓄曲折的方式去表达,而宓妃意象正是与他自身的坎坷经历相关的,这也是他诗中宓妃意象出现的必然。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嫦娥》原文赏析

【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夕阳楼》

《夕阳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楼》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大和九年(835)秋。据自注可知, 【查看全文】

3 《安定城楼》李商隐唐诗鉴赏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诗鉴赏 【查看全文】

4 李商隐唐诗《北齐二首》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北齐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做的两首咏史诗。这两诗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借古鉴今。语言精炼、对比鲜明,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查看全文】

5 李商隐《韩碑》

《韩碑》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 【查看全文】

6 《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

导语: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