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09-05 00:00

  诗人刘禹锡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全诗如下: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相关阅读
1 西塞山怀古优秀教案

《西塞山怀古》由刘禹锡创作,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一.导入《西塞山怀古》: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 【查看全文】

2 刘禹锡 潇湘神

导语:刘禹锡的诗作《潇湘神》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受挫以及无辜被贬谪,自己感到非常怨愤的心情。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词牌名。原为唐代潇湘间祭 【查看全文】

3 望洞庭 刘禹锡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湖 【查看全文】

4 有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有关于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呢?有关于刘禹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从有关于刘禹锡的故事中,我们有学到什么人生哲理,吗?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 【查看全文】

5 刘禹锡 秋词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 【查看全文】

6 唐代刘禹锡咏桂花

《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是唐代刘禹锡咏桂花诗作。《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 《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