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如何简析呢?酬乐天咏老见示表达诗人刘禹锡对于人生困难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评说: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关阅读
1 作文 我心中的刘禹锡精神
导语:作文我心中的刘禹锡精神讲述什么呢?从作文我心中的刘禹锡精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怎样的诗人刘禹锡的哪些精神呢? 早已记不清自己是从何时开始对刘禹锡这位很少有人注意的 【查看全文】
2 台城 刘禹锡 译文《台城》是诗人刘禹锡所作的怀古论今名作,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的境遇,也表达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 【查看全文】
3 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刘禹锡是唐代诗坛的一位大家,他的诗歌得到后人的极大推崇。 在诗歌人才辈出的唐朝,刘禹锡和白居易齐名,文学史上有刘白之称。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宋代的苏轼、黄山谷也很 【查看全文】
4 刘禹锡的诗词《杨柳枝词》《杨柳枝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诗词,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呢? 杨柳枝词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赏析】 这首杨柳枝 【查看全文】
5 刘禹锡诗歌的价值追求刘禹锡是唐代诗人中非常具有个性特征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刘禹锡的价值追求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他本人的诗歌理论密相关涉,中唐时期的特殊的社会 【查看全文】
6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教案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全诗要如何进行教学呢?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教案要怎么写? 一.导入《西塞山怀古》: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