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生平介绍

发布时间:2017-05-28 00:00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

  刘禹锡(772年-842年),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生平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他19岁前的少年时期;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从他20岁到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

  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家世及早年

  近人卞孝萱提出刘禹锡是匈奴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又根据《元和姓纂》:“【庐陵】汉长沙定王后,生安成侯仓(刘苍),子孙徙焉。梁安成内史刘元偃,代居吉州,云其后也。曾孙绍荣,吉州刺史。孙行昌,左司员外。孙淑(溆),殿中御史。淑生禹锡,屯田员外郎。”以及出土的《唐邢州司法刘光墓志》:“君讳光,字行口,沛国彭城人也。曾祖乾宗,平坊二州刺史、宜春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祖绍荣,云颖吉三州刺史,藁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父霸,太常主簿,迁侍御史。解褐拜桂府参军、泉州司法、潞州司仓、邢州司法,袭藁城县开国男。春秋六十二,以开元十年十二月十八日终于洛阳县思恭里之私第。以开元十一年正月十日旋窆于河南县龙门乡平原,礼也。嗣子庭。”可知刘禹锡郡望沛国彭城,祖籍江西吉州(庐陵),但他却自称中山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旧唐书刘禹锡传云:“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

  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出仕与改革

  主条目:永贞革新

  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此时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永贞革新。刘禹锡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两度贬谪

  主条目:二王八司马

  唐顺宗即位不久,中风病重,不能发声,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钧等逼宫,迫使唐顺宗禅让予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辞》十余篇,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招致不满,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

  后经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迈为由说情,改授连州刺史。因为思想的极度苦闷,刘禹锡开始将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僧人多有往来,但并没有陷入消极的精神状态中。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再次游览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诗,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与自己决志。

  晚年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墓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有7.5米,周长约有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阅读
1 古诗《百岁夜咏怀》

《岁夜咏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 【查看全文】

2 关于刘禹锡的小故事

刘禹锡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也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学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刘禹锡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关于刘禹锡的小故事 刘 【查看全文】

3 浅析刘禹锡乐府诗的成就

刘禹锡的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下面一起来学习下!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独具特色的诗歌大家,其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艺术风格也是独树一帜。于韩孟、元 【查看全文】

4 古诗刘禹锡《浪淘沙》鉴赏

《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古诗刘禹锡《浪淘沙》鉴赏,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古诗刘禹锡《浪淘沙》鉴赏一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 【查看全文】

5 陋室铭刘禹锡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查看全文】

6 望洞庭刘禹锡教案

《望洞庭》这首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准备教案,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望洞庭》。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