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见柳宗元和白居易交往

发布时间:2015-07-16 00:00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白居易与柳宗元是同时人,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和刘禹锡一样,长柳宗元一岁。早年他们同朝为官,可不知什么原因,寻遍《柳集》,一生不见二人有过交往的印迹。考其生平行迹,同为时代名人,无论是为政理念,还是思想为人,都找不出相左和有积怨的地方。唯一能说得通的理由,是两人没有交往的机缘。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才考取进士,晚柳宗元和刘禹锡八年,应属后辈。贞元十九年春,白居易与元稹通过吏部考试,被授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任期满后,白居易又与元稹在长安的华阳观闭门数月,准备参加制举考试的功课。之后,他被任命为周至县(在陕西)尉,直到元和二年(807年)才被调回京为官。白居易在政坛和诗坛上显达,应是元和年以后的事。永贞革新时,白居易其位其名均还未有显露,没引起柳宗元等人注意,相互没有交往应是自然的事。永贞革新后,柳宗元一贬再贬,至死身处荒蛮,虽文名远播,也没有机会与白居易碰面。

  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任左拾遗、翰林学士。为宦官吐突承璀平藩时任招讨使一事,与谏官反复上书宪宗皇帝,其前后有数千言。白居易《论承璀职名状》,用语急切,直刺宪宗痛处。其言曰:“然则兴王者之师,征天下之兵,自古及今,未有令中使(宦官)专统领者。”他说宪宗任情坏法,是“自损圣明”,是“取笑于万代之后”。文中白居易还攻击策划剿杀永贞革新运动的宦官首领俱文珍。《旧唐书·白居易传》说,宪宗看过白居易的谏言后,不悦。对宰相李绛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奈何?”李绛从中化解说,白居易不避杀头之祸谏言,正是酬陛下拔擢之恩。陛下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让白居易躲过一劫。据此看来,白居易与柳宗元在抑宦平藩等为政理念上是相同的。永贞革新时,白居易在京为校书郎,三十四岁,顺宗继位不足二十天,他就给为相仅十日的韦执谊《上宰相书》言政;永贞革新失败,韦执谊被贬时,他又作诗《寄隐者》为之泄不平。这些都表示他对柳宗元等人主事永贞革新的同情。这也许是刘禹锡后来与白居易走到一起,成为密友的原因。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自朗州召回京时,与元稹同返长安。元稹这一年春在篮桥驿作《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赠刘禹锡和柳宗元,但不见柳宗元对元稹诗的回应。刘禹锡与白居易早在元和初年就有交往,刘禹锡作于元和三年至六年的《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就是佐证。刘禹锡和柳宗元元和十年被召回京时,白居易也在京城,想必有与刘禹锡等人有见面的可能,可惜没有只言片语传于后世。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交往密切,诗酒唱酬,留下了不少让后人传诵的诗文。可历史又偏偏好像是故意要给后世留下一些遗憾似的,执意让柳宗元与白居易这一对大家不能相见相交,这让后人多少有些怅然。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黔之驴》注释

《黔之驴》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咏荆轲》原文鉴赏

《咏荆轲》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诗作分析

《小石城山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梓人传》注释

《梓人传》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袁家渴记》原文及译文

《袁家渴记》原文: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文言文《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