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改革思想与人格魅力

发布时间:2015-07-16 00:00

  为什么说柳宗元是一代宗师?他又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

  柳宗元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他刻苦攻读,积极进取,贞元九年(793)21岁考中进士,步入政坛后,“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书》)“利安元元”“辅时及物”是他的崇高理想与精神动力。永贞元年(815)33岁的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积极投入“永贞革新”,改革失败后贬谪到到永州、柳州达14年之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改革。他的改革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其人格魅力令人赞赏,独有千古。

  柳宗元怀着“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公瑾论仕进书》)的抱负,义无反顾地投身“永贞革新”,其目的是中兴大唐王朝,为老百姓谋利益。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斗争,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革新的内容包括:力主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割据,强调任人唯贤,否定任人唯亲,呼吁合理征赋,谴责横征暴敛,以求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评价“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读通鉴论》),史载“百姓相聚欢呼大喜”。风华正茂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保守势力进行了尖锐的斗争,革新集团被称为“二王、刘柳”,可见他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永贞革新”虽然不到半年便被扼杀,但却有力打击了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利国利民,震动全国。遭贬后,他“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关注社会矛盾,将“忧国忧民”意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发愤著述,宣传改革思想。

  柳宗元一生以宣扬、实践“大中之道”为己任。章士钊先生认为“子厚等信大中之道,其源出于《春秋》,为陆淳先生所讲授”,“柳文立大中为准绳,万变不离其宗”。(《柳文指要》)据统计,柳集中有11处提及“大中”,12处提及“中”,7处提及“中道”,3处提及“中庸”,3处提及“中正”,3处提及 “时中”,还认定“当”就是大中之道。说法不一,内涵相同。他解释说:“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时令论上》)“立大中,去大惑,舍是而曰圣人之道,吾未信也。”(《时令论下》)“当也者,大中之道也。”(《断刑论下》)所谓圣人之道,其主要内容就是“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要“利于人,备于事”,要“立大中”,要探求“当”。“当”即中正不偏,符合大中之道。他提倡的大中之道,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圣人之道、尧舜孔子之道,而是对儒学的改造和创新。“其道,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苞罗旁魄,胶輵上下,而不出于正。”(《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柳所讲的“生人”、“元元”,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相当于今天的“人民”、“民众”。宣扬大中之道的目的,一是“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二是“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在逆境中,仍坚定表示:“然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则圣人之道幸甚,其必有陈矣。”(《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晚年任柳州刺史四年,他勤政爱民,除弊兴利,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既皆悦喜”,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大中之道”。

  主张“天人相分”,认为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传统的儒学中,存在“天命论”“圣人说”的唯心主义倾向。柳宗元在永州完稿的《贞符》,批驳了董仲舒等人“推古瑞物以配受命”的说法,阐述帝王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观点,认为帝王真正的受命之符是仁德,是生人之意,而不是天命。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代替了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论。在天人关系上,韩愈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类分割了自然界,得罪了上天,就要遭到惩罚,如果能够制止人类对自然界的分割,就会得到上天的奖赏。柳为此写了《天说》一文,批驳了韩愈的天命论观点,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出天同瓜果、草木等自然界一切物质的东西一样,是由浑浊的“元气”构成的,一切都统一于“元气”,不存在离开“元气”而独立存在的有意志的“天”。“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人类的行为同“天意”没有任何联系,天不能赏罚人类的功过。在《非〈国语〉》中,对宣扬天命神鬼迷信思想和维护贵族特权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批驳,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具有震聋发瞶之效。如《三川震》一文批判所谓地震是国家死亡征兆的唯心主义谬说,论证地震是自然物质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毫无关系。

  写于永州的政论《封建论》,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封制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肯定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在解释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提出“势”这一范畴,以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性。他说:“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他已经初步看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由于“势”即客观必然性、规律性在起支配作用。文章体现了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任人唯贤、反对贵族世袭的政治立场。苏轼对这篇雄文评价甚高:“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伦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东坡续集》卷八)

  提倡“德治”,贯彻法制。柳宗元的“德治”思想,包括德治教化和实行仁德、仁爱等,体现在多方面。笔者在《论柳宗元的“德治”与“民本”思想及其渊源》一文中,主要从3个方面做了归纳,一是对尧舜“德治”的首肯;二是主张以儒家的“仁义”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三是阐述以“仁德”、“仁爱”为主的道德观。在此不再赘述。柳主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他早年任监察御史时,写过《蜡说》。文章借探求“圣人”祭神的用心,借题发挥,对现实政治生活中诸如残暴贪婪、昏庸疲沓等腐败现象作无情鞭挞,主张毫无例外地予以惩处。与此同时,又举出历史上一些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吏作对比,表明了他对政治革新的强烈愿望。该文体现了柳的无神论思想和依法治国、惩治腐败的政治思想。《驳复仇议》是针对陈子昂所作的《复仇议状》而写的批驳文章。唐朝武则天时期,同州下邽人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令赵师韫所杀。徐元庆后杀了赵师韫,并投案自首。历史上称为“徐元庆案件”。对徐元庆为父报仇一案的处理朝野议论纷纷。陈子昂主张应“诛而后旌”,以求“礼”“法”两全。柳却提出“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的观点,认为官吏违法杀人也应偿命,如朝廷不惩办这种官吏,受害者子弟便可以复仇。指出或“刑”或“旌”必须符合国家法典,切合实际,无论官民,当刑则刑,当旌则旌,二者不可以同用于一人。为官者只有依法行政,为民者只有遵守国家法典,才能消除“亲亲相仇”的隐患,达到为国分忧、为民除害的目的。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创作背景

《始得西山宴游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原文

《段太尉逸事状》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风格

柳宗元散文的典型风格是什么呢?关于柳宗元游记散文的风格,大家知道吗? 柳宗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大家,像以往的文人一样,作品种类涉及诗歌、散文、传记、书、论、碑 【查看全文】

4 《韦道安》柳宗元

《韦道安》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货财足非吝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简介:一生大起大落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祖辈曾是皇亲国戚,而他本人则是曾经历过人生的大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译文及赏析

唐代杰出诗人柳宗元的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科普一首柳宗元的唐诗,欢迎读者们阅读赏析! 湘口馆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