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别梦得》是中唐时期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诗赏析
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到此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诸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宦海而向往归田,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眼下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教学反思一 在十月份有上级教研组的领导来听的那节语文公开课上,感觉上像经历了一次洗礼,让我成长不少。 那节公开课我上的是《捕蛇者说》第三课时,《捕蛇者说》是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渔翁原文及翻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出自柳宗元的《渔翁》。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原文】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诗《渔翁》审美赏析【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译文《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的生平:从一鸣惊人到一落千丈【摘要】柳宗元年青时仕途比较顺利,但是革新运动使他进入了困境,柳宗元从此走上了不归的贬谪路。 柳宗元年青时仕途比较顺利,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唐代规定,科举选士后,必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