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

发布时间:2016-05-18 00:00

  导语: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的形成,既有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因素,又与人生经历、远大理想、正直个性和不幸遭遇相关,还与他在散文艺术领域的探索和不懈的变革社会的执著精神相一致。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美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在继承学习前人创作技巧、吸取前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但突破了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而且其笔下的自然山水极富灵性,人与自然极具亲和力,创立了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有机融会的人化自然境界。

  柳宗元的人化自然境界,与其远大理想、历经摧折、为人正直和备遭不幸有关。柳宗元自入仕以来,积极用世,用儒家思想和儒家规范去维护唐王朝的统治,革新唐王朝的弊政,以挽救唐王朝的颓废为己任,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但他的治国方略非但不被朝廷支持,反遭贬谪荒蛮之地。为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凄苦和愤慨。因此,他只能“投迹山水中,放情咏《离骚》”,内心的痛苦只有借助自然山水释放出来,由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政治仕途的失意及恶劣环境的压抑,使他始终处在强颜欢笑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均通过具体景物流露出来,如小丘、石渠、愚溪等景物都有这样的印记。柳宗元就是这样借游览山水来解脱和排遣胸中的郁闷,以此寄托自己的凄怆孤寂情怀的。“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为此,他“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能”。对所描绘事物,皆倾注全部心血,观察仔细,体察详尽,记人状物,都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无不染上作者的情感色彩。他把没有生命之物都写得盎然有趣,跃然于纸上;物与人能心领神会,促膝交谈,互诉衷肠,物有人性,人性通过物来表现,人、物一体,所有的自然均人格化了,自然山水皆有了人性。如《钴 潭西小丘记》中怪石“突怒偃蹇”、“争为奇状”,“若牛马”“饮于溪”,“若熊罴”“登于山”,把群石的多种姿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把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嶙嶙怪石写得气势昂扬、各具情状;得小丘后铲杂草伐恶木,于是“佳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小丘旧貌换新颜,一个全新的自然景观跃然于目前。此时此刻,作者心情激荡,举目四望,山势挺立,白云飘浮,鸟儿飞翔,清溪潺潺,野兽游荡,爽心悦目,心旷神怡。于是乎“枕席而卧”,“清泠泠之状与目谋,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小丘的奇异景色,万千姿态,灵性和生机,随作者浓浓的游兴顿生美色。此时,作者欣然陶醉,无法自已,于是物我与情景完全达到了契合。作者欣赏美景,荣辱皆忘,如同置身世外。如此人间胜景,谁人不喜,哪个不爱!然而,它却是“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连“农夫渔夫”也“过而陋之”,小丘的命运是多么不幸!而作者被贬远离京城的柳州,不正和小丘的命运相似吗?作者写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不幸。作者从对小丘景致之乐的巅峰,一下跌入“被弃”的悲哀深谷,于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悲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小丘已有其主,自己何时才能被英主所识、为世所用呢?看来,自己的命运还不如小丘啊!作者倾心于小丘景色,把无限深情灌注于小丘,使小丘有了人的情感,作者的内心独白通过小丘流露而出,小丘与人合为一体,情、景、物、人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作者正是借物写心、借物写情,抒发被弃不平之气的。这正是物的泛我化与人的拟物化的和谐统一,表现了令人为之心动的人化自然境界。

  在柳宗元的游记美文中,所有的物景均是其性格的再现。他笔下的石如“熊罴”、“犬牙”,怪特异常,正是其刚直性格的另种表现;水是清洌寒冷,环境是“凄神寒骨,悄然幽邃”,表现的都是他那孤寂、凄清、幽怨的情绪;他写美石、净水、游鱼、小丘等,均表现了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人化自然,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他深深地喜爱这些山水,因为它们与自己有相同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此,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石渠记》中,他刻意写石渠的“纡曲”:流向西南,“又折西行”,“北堕小潭”,“又北曲行纡余”。他笔下的小溪,往往围绕“曲”流、愚溪“合流屈曲”、友人新堂外之池“溶漾纡余”,这里的“曲”与作者“九曲回肠”的纠结心情相连,正是他“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流放生活的缩影,正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曲曲折折、勇往直前是其本色,正是作者孤傲的品格、艰难的处境、抑郁的心情、顽强的抗争精神的再现,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将人与渠相连,但打动人心的到底是渠之“纡曲”还是人之“纡曲”,是渠之清幽还是人之闲适呢?正是这种不即不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抒情写景,才构成了渠之自然与人之性格的完美统一。在《袁家渴记》中,通过各种生机勃勃“间厕曲折”的景物描写,同样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格调高昂,表现出傲然不屈、勇于抗争的精神。《愚溪诗序》一文中的丘、泉、沟、池、堂、亭、溪“咸以愚辱焉”。物“愚”是因人“愚”,那么人、物真“愚”吗?宁武子的“智而为愚”,颜回的“睿而为愚”,然他们都不是真愚。而物如何有智,人又如何有类似物的智,写愚由人及物,写智由物及于人,最后写出自己的大智若愚。如此愚与智的强烈对比,正是作者长期遭受压抑的愤激之词,也是作者愤懑之情的自我解嘲,均表现了作者不委曲求全的个性。《始得西山宴游记》“不与培嵝为类”表达的同样是不与世俗者为伍的傲世情怀。作者所写景物清新明秀,环境优雅洁净,无不是大自然的原生态,但并无荒凉之意,均为楚楚动人、美不自胜之景。这种自然景物的净化特征来自于心灵的净化,表现的是作者卓然独立、不以世俗为累的品性。净化的自然与恶浊的社会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净化自然的珍爱、对恶浊社会的憎恶,以此寄托他嫉恶如仇的性格和愤激情绪。正是“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这里表现的同样是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境界。


相关阅读
1 《江雪》译文及赏析

《江雪》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作品以及赏析大全(表格整合版)

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 永州八记 》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文言文《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能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内容和寓意。 【查看全文】

4 有关柳宗元的图书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的背景资料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但是人们认为他的文的成就大于诗。其实不管是柳宗元的文还是诗,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那么,在探究诗歌之前,我们先去了解他的背景资料吧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牛赋

柳宗元《牛赋》的是一篇怎样的托物言志的小赋呢?《牛赋》是,描写出牛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形象,作者柳宗元借助牛的形象,表达自己内心对于腐败官僚的讽刺。 《牛赋》是柳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