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自我回归意识

发布时间:2016-05-10 00:00

  导语:柳宗元在其山水游记中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抒发了自己回归自然的意向。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一、柳文中自我回归的体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其自我回归主要体现在意象的形态、意象的色彩以及抒发的情感上。在意象形态上,柳文多用象征、比喻等艺术化手法修饰,使景物具有一种在压抑状态下的动感;在意象的色彩上,柳文多用“黑”“青”“白”“绿”等形容词,使意象色彩偏于冷色调;在抒发的情感上,柳文中虽多有“喜”“乐”等情感词,但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与心态以及游记中似乐实悲的描写来看,这实则为对内心忧愤不平的掩饰与压抑。

  (一)意象的形态:压抑状态下的动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由于描写的主体是山水,故意象也多以山水景色中常见的山石溪流为主,由表中可看出,柳宗元在文中描写的最多的是山、石、水这几种意象。在描绘时运用了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山势的陡峭险恶与水势的蜿蜒曲折,使山水的形态富有动态感,从而使描写的意象显得形态奇崛。

  通过柳宗元各种艺术手法的修饰,这些意象在文中展现出很强的动态感。但这种动态感却是作者内心躁动不安的表现,文中描写最多的是山、石意象,都出现了四十余次。但这些意象的形态却并不是自然舒展的。柳文运用较多的是 “奇”“怪”“峭”这一类修饰山谷外形的字词,对景物的描绘,如《游黄溪记》“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腭”,《钴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然相累”“冲然角列”,《始得西山宴游记》“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主要是突出怪石崎岖不平的形态。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突”“负”“冲然”“攒蹙”都具有一种在重压之下穿刺的力度感,这些动词赋予山石人格化的外形特征,同时也是作者本身内心情感的投射,“被压抑的能量发泄可以通过移置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满足。”受到压抑的内心移情于物,在观赏景物时获得暂时性的满足,同时将主观情感宣泄在审美客体上,山石这种努力想要向外突出却不得舒展的形态,实际上是作者受到压抑的情感的外化,故而呈现出一种扭曲的形态,这与柳宗元本人的心态由立志大展抱负到身处异乡抑郁不平、被迫扭曲是相符的。

  除山石之外,柳文中描写较多的景色是水。按水的冲击力度来分,游记中的水意象具有动静两种状态,在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其中偏于静态、力度较弱的水意象,如“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溪水积焉,黛蓄膏”等,反映出柳宗元内心较为平和舒缓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柳宗元与山水能达到较高的契合点,故在文中也有“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的暂时性的满足感。但处于动态、力度较强的水意象,其中的一些同样具有这种处于压抑状态下的动感,如:“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这一类的景象展示出溪流总是在受到山石等阻碍后爆发出能量,表现出富含力度的视觉冲击感,文中所用的“抵”“啮”“堕” 等词,赋予水意象强烈的动态感,反射出柳宗元由于在现实中前途受阻,内心积郁,从而将积蓄的能量宣泄在山水这一客体中。“所有这些被压抑的心理都有十分强烈的要求出路的愿望,企图得到发泄和表现。”{换而言之,这种在压抑下具有动感的山水景色,体现出了柳宗元郁郁不平的心境。

  (二)意象的色彩:营造出偏于冷色调的意境

  柳文中描写出的意象,其色彩大多偏于冷色调,在意境的营造上展现出一种清冷幽寂的氛围,反映出作者内心“凄神寒骨”的情感基调。

  由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描述可知,柳宗元游览山水的时间主要集中于春季及春夏之交,故文中才会呈现出“青树翠蔓”“纷红骇绿”“黛蓄膏”等景色。在天地四时的运作中,春夏两季是万物生发的时节,在自然山水之间应呈现出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柳文景色的描绘却偏向于清冷的色调,并不着重于描写自然景物朝气蓬勃的形态。由表中可知,其中的色彩虽然五彩缤纷,但以冷色调偏多,冷色调所使用的频率是暖色调的5倍。除此之外,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主要写山水草木,其主体的构成部分是山石,则未在文中出现,但可推断出的色彩是深灰、浅灰等色,也属冷色调。   这些色彩词反映出作者在自然中内心不稳定的状态。“因心理因素导致物体表面面积大于实际面积的现象称为色彩的膨胀性,反之称为色彩的收缩性。暖色属于膨胀色,冷色属于收缩色。”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冷色调词汇的使用频率远大于暖色调,虽然我国传统山水景象及绘画中的主色调以青绿或水墨的冷色为主,但结合表一与表二中柳宗元对山水形态的描述来看,山石崎岖的外形以及大量冷色调的运用,反映出的是作者在山水之间局促拘谨、自我收缩的心态。“以明暗对比强烈(明色与灰、黑等)的成对色彩为流行反应色者:优越感与劣等感交织在一起,属精神高度紧张的神经质。”柳宗元游记中的黑、黛等暗色与高纯度的红、赤、翠等亮色交织在一起,明暗对比明显,如“平者深黑,峻者沸白”与“纷红骇绿”相杂、“黑肌而赤脉”与“绿青之鱼”相间,反映出作者被迫放弃了原来的优裕生活、被贬至僻远的异乡,从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与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三)抒发的情感:不稳定的自我回归,实为自我压抑

  柳宗元在山水中多次抒发了在山水之间怡然自得的心情,但在文中的情感表述与内心的实际情感有不符之处,虽然在山水中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但实则为内心深处的自我压抑。据统计,柳宗元在文中所用的情感词,“乐”字6次,“喜”字1次。虽然在文中未出现“悲”“哀”等字样,且出现了数次的“乐”字,但由表一、表二、表三中表现山水冷峭的形容词与表现冷色调景色的色彩词可看出,其所谓的“乐”与文中所表现的意象形态不符,再加上作者本人也常在文中隐喻自己“乐” 中藏“悲”,如《钴潭记》结尾“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既然已提到了“夷”与“故土”,说明作者还是不曾忘记二者的区别。故徐又铮云: “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衬出,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一开始云“心乐之”,而后又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形成前后矛盾的情感起伏。朱翌评论其“向使子厚自辅其气,不失中和……不为即适矣乎?必欲遂穷荒虚之境,探岩谷之穴,至凄神寒骨而后已”,即柳宗元在被贬谪的异乡并不是以一种“中和”的平稳心态观赏山水,而是希望寄寓山水以消除内心抑郁,却又不得解脱。此外,作者还借《钴潭西小丘记》的“弃地”表达自己被朝廷所弃的忧愤不平,诸多类似的表述说明了柳宗元不可能在这种抑郁的心理状态下寻得真正的解脱与回归。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 【查看全文】

2 早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柳宗元

柳宗元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完美的使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临江之麋》读后感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临江之麋》 《临江之麋》原文 临江之人畋①(tin)得麋(m)麑(n)②,畜③之。入门,群犬垂涎④,扬尾⑤皆来。其人怒。怛(d)⑦之。自是⑧日⑨抱就⑩犬,习示之⑾,使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句解翻译

《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是以记事为主,篇末稍加加议论,是为变体。文章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永州在当时是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任永州 【查看全文】

5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