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柳宗元治柳州

发布时间:2016-10-22 00:00

  文言文柳宗元治柳州讲述的是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发生的事情,那么,都有着怎样的精彩事件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柳宗元治柳州,欢迎大家阅读。

  柳宗元治柳州

  元和(1)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官名),而子厚得柳州(2)。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3),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4)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5)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6)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柳宗元治柳州翻译: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

  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他)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

  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他们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衡山和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讲解而作画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柳宗元治柳州注释:

  (1)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2)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当时极荒凉。

  (3)教禁:教化和禁令。

  (4) 男女:即子女。

  (5)相侔:相等。

  (6)衡湘:衡山和湘水。

  (7)佣:当雇工。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

  (8)观察使: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

  知识扩展:柳宗元治柳州都实施了什么措施

  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修建了柳宗元纪念馆,至今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柳宗元在柳州得到百姓的拥护,在于他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切实为柳州百姓谋了很多福利。柳州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常常饥寒交迫。柳宗元意识到改变贫困的根本方法就是在于普及知识。

  柳宗元在柳州兴办了很多学堂,采用很多办法鼓励青少年到学堂接受教育。除此之外,柳宗元利用闲暇时间到学堂为学子们答疑解惑。当时,由于知识欠缺,柳州一带有很多江湖骗术,百姓们对此深信不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迷信骗取百姓们的钱财柳宗元为了禁止这一不文明现象,便出台了相关法令,对于利用江湖巫术来招摇撞骗的人,严惩不贷。同时,柳宗元在当地积极地推行医术,培养医生,为当地百姓服务。

  柳州城外有很多荒芜的土地,柳宗元组织当地闲散的百姓大量开垦荒地。荒地被开垦出来之后,种植了大量的果蔬和粮食。柳宗元意识到只有足够地土地才能保证百姓衣食无忧,他鼓励柳州百姓开垦荒地,积极发展生产。在柳宗元的号召下,柳州种植面积大大地增多了,除此之外,柳宗元带领百姓植树造林,绿化了柳州环境。不仅如此,柳宗元身为柳州刺史,他看到了柳州诸多不足之处。对此,他分别提出治理措施,解决了柳州百姓饮水问题,整顿了街巷治安,焕发了柳州活力。


相关阅读
1 江雪·柳宗元

导语:《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原文】 《江雪》 作者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捕蛇者说》全文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赏析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 【查看全文】

4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游记,全文的抒情深沉而含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的古诗成就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寓言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而寓言小品是其最具特色的一类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中小官僚家庭,21岁中进士,26岁考取鸿学博词科,任集贤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