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宗元《小石潭记》教案谈“同课异构”

发布时间:2017-04-19 00:00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个连自己都没有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学生呢?

  反思一下我们平时设计教案的情况,先按教参的结论去理解选文,再根据思考和练习去揣摩教材意图,最后才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什么”采用“拿来主义”或“改造主义”,缺乏独立选择教学内容的意识与能力。把自己当做教参的传声筒,忽视了自己也是一个读者,也可以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忽视的是学生的阅读体验,甚至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我们的教案总是会千篇一律,“导入――介绍作者作品――介绍背景――字词教学――剖析文章结构――研讨重点问题――质疑――结束”。几年下来,我们对我们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已经烂熟于胸,上起课来轻车熟路。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步骤了如指掌,没有新鲜感,浑浑噩噩,导致我们都失去上课的兴趣与成功感。

  我们要设计一份不拘泥于教参、现有教案的独具一格的好教案,就要把自己当做读者,当做学生,从自身出发,去阅读文本,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而把教参作为辅助教学的一项工具。这些特级教师的成长本身也正说明了做到这点的重要性。

  研习教材要深要透要准确。对于本课教材的研习,我是认真的、深入的、全面的,也力求掌握的内容是准确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千古名篇,其中的精华非一节课内容可容下的。面对这样的佳作,内容该如何取舍?这点是我备课时最为难的了。这个也想教,那个又不舍得删。一节课只有40分钟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消化能力。为此,我挣扎了好几日,直至要上阵前才作出了最后的抉择。我又忽而发现,原来教材可以挖掘得这样深,这样透。只有吃透教材,才可以作出恰当的选择,也才可以在课堂上运筹帷幄。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平时我们总是在强调“以人为本”,我认为在一个课堂中,教师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若忽视学生实际情况,任你怎样精妙设计一堂课的教学都谈不上是好的。因为它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适合我们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就我这次课,从准备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结束,我不敢置学生实际而不顾。选什么内容来教,预期达到什么效果,怎样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没有一个问题是不要考虑学生实际的。其实最难的也是这一点。课前我并不知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有限的40分钟里,只能是降低目标,忍痛割爱,减少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在已知水平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新知识,而有所发展并保持或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无定法。常言道:“教学无定法”。以前对此不能心领神会,而今才晓得其中的玄机奥妙。如果我们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那就会绊住我们课堂的手脚,不能自如伸屈。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我们的思维更是要开放活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若是组织者都尚未办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学生,这些学习者就只能被课堂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不用再谈开放思想,创新思维了。教师若想做到课堂真正开放,不仅仅是思想要开放,还需要先做到上述谈到的三点。其实它们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40分钟来完整呈现一篇教读课文,先通过堂课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正,包括每一个环节安排多少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的是不要太对不起来学习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通过这次课,也让我意识到平时就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些,不说每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要求自己,最起码要有一部分课。我觉得这是自我提升的一种要求,是对自己多方面的一种考验,而并不是为应对未来公开课。

  汪尚文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不管是作为科学,还是作为艺术,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从个人、个性的角度,对汉语、对文学的感受、感情、感悟,对学生学习汉语、文学的态度、心理同情的理解和真切的体验。”语文教师要上出让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就要关注教师自我的真正成长。在切入点选择过程中与文本对话,独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把教师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我们在认真聆听名家的展示课,比较同行的“同课异构”研讨课还是参加各类培训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真正成长与教学的最优化。

  拓展:

  小石潭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柳州时期诗文浅析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最终不得重用,远赴柳州。柳宗元在柳州四年,文学成绩卓著。柳州时期诗文与永州时期的诗文不同,体现了一番新的境况,对此小编分享柳宗元柳州时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笼鹰词》文学赏析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于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永贞革新。同年八月,永贞革新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 【查看全文】

3 唐朝诗人柳宗元

导语:在中国璀璨的诗坛上,柳宗元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柳宗元虽然才华洋溢,却屡次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唐朝的诗人柳宗元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柳宗元(773年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驳复仇议》赏析

《驳复仇议》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高扬以人为本思想的光辉篇章。它以对弱者的深切同情,批驳初唐陈子昂诛之而旌其闾的论点,并且,阐述了调即和谐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讲述的是什么呢?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包括哪八记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别称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是一位非常有文采的诗人。那么,关于这位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别称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揭晓柳宗元别称的的谜团,欢迎阅读。 因为柳宗元是河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