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发布时间:2015-12-13 00:00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一)

  江送巴南⑴水,山横⑵塞北⑶云。

  津亭⑷秋月夜,谁见泣⑸离群⑹?

  (二)

  乱烟⑺笼⑻碧砌⑼,飞月⑽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⑾,江山⑿此夜寒。

  注释:

  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参考翻译:

  (一)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二)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相关阅读
1 王勃《临高台》欣赏

临高台 王勃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高台四望同, 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 【查看全文】

2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800字

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王勃的文采所折服。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800字一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仅仅是序,初次读完便有了如临仙境的感觉,字字珠玑, 【查看全文】

3 王勃《咏风》

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 【查看全文】

4 王勃诗的特点

导语:唐代诗人王勃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博学多才,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王勃诗的特点 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 【查看全文】

5 王勃转原文以及参考答案解析

王勃转的阅读答案 原文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 【查看全文】

6 诗人王勃简介

王勃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生平简介 王勃(650676 ),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