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相关阅读
1 王勃诗词名句大全欣赏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晚霞与野鸭一起天际飞舞 【查看全文】
2 命运多舛的王勃导语:王勃从小就天资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 【查看全文】
3 王勃《冬郊行望》古诗原文《冬郊行望》 年代:唐 作者: 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冬郊行望》的赏析: 长在山岩上的桂花很稠密,一片白色。秋子梨的果实已稀疏了,而它的 【查看全文】
4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 【查看全文】
5 王勃诗歌用韵特点唐时期,王勃乃初唐四杰之冠,以王勃和杨炯为代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因此对于王勃诗歌的用韵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 王勃乃初唐四杰之冠,四杰的诗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 【查看全文】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