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例如,南朝齐诗人谢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而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这抽象的情绪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如见、可触可感呢?
于是,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了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最后附带说一下,王勃是隋唐之交的杰出诗人王绩的侄孙.王绩有一首出色的田园诗《野望》:"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山中》的后半篇,从炼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诗中第二联的影响.但这两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明显不同.《野望》是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采取情——景——情的结构方式,而《山中》却是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
1 王勃送别的诗句
送别总是伤感的,而送别之愁绪也只有当事人才能领悟吧!那么,关于诗人王勃的送别的诗句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送别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 【查看全文】
2 有关王勃的经典故事关于王勃的经典故事,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经典故事5则,欢迎大家阅读! 一字千金的故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 【查看全文】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 【查看全文】
4 王勃《滕王阁序》写作特色及写作技巧【《滕王阁序》写作技巧】 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 【查看全文】
5 王勃《山中》诗歌鉴赏《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 【查看全文】
6 唐朝诗人王勃简介王勃是哪里人,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呢?大家是否清楚?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畴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