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相关阅读
1 如何复习课文王勃《滕王阁序》
导语:《滕王阁序》,作者是王勃,王勃写得的离别诗与众不同,别人把离别写的悲悲惨惨戚戚,而他却洗去感伤,留下乐观。诗如此,文亦如此。 一、重要字词积累 这里罗列了一些 【查看全文】
2 王勃的滕王阁诗鉴赏导语: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家喻户晓的,也正因为这篇文章的影响力太大,导致王勃所写的《滕王阁诗》相对没那么多人知道,但是《滕王阁诗》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诗作。 滕王阁诗 王 【查看全文】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王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查看全文】
4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赏析在王勃的名篇《》中,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家喻户晓的。 此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素称千古绝唱。它那强大的艺术魅力究竟来自何处?来自于它所赋予读者的 【查看全文】
5 王勃《咏风》译文及赏析导语: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咏风 朝代:唐代 【查看全文】
6 如何评价王勃从古至今,唐朝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繁荣昌盛的。唐朝的著名诗人数不甚数。其中《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 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