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文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史称“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新唐书·文艺传》),仕途不畅。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
相传他六岁善文辞,。《旧唐书》记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九岁便能指摘《汉书》颜师古注的瑕疵。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文艺传》)。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乾封初(666年),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父亲王福畤也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因为落水,惊悸而卒。
王勃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王勃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有《王子安集》。
相关阅读
1 古代王勃的诗句
导语:在古代,涌现了许多的著名的文人,他们为中国的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诗人王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诗句,欢迎阅读! 「滕王阁」 【查看全文】
2 王勃秋夜长原文及注释《秋夜长》描写的是一个闺妇为她出征的丈夫赶制寒衣的事,把一个闺妇的愁思写得真切动人: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皇,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 【查看全文】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 【查看全文】
4 古代王勃字子安导语:《王勃字子安》讲述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勃的事迹,而在当时的年代,人们对于王勃所写的诗歌非常的赞赏。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字子安》,欢迎阅读! 《王勃字子安》 王 【查看全文】
5 落花落鉴赏导语: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 【查看全文】
6 王勃故事之因戏说被逐王勃 一篇即兴创作的《滕王阁序》,让王勃名扬后世,不仅于今为人津津乐道,即便在当年也是轰动天下的绝妙好文。这一骈文名篇问世时,王勃不过二十岁。可惜的是,这位以诗杰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