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王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英译版】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SETTING OUT FOR HIS OFFICIAL POST IN SHU
Wang Bo
By this wall that surrounds the three Qin districts,
Through a mist that makes five rivers one,
We bid each other a sad farewell,
We two officials going opposite ways....
And yet, while China holds our friendship,
And heaven remains our neighbourhood,
Why should you linger at the fork of the road,
Wiping your eyes like a heart-broken child?
相关阅读
1 王勃滕王阁序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 【查看全文】
2 王勃和他的生命流向王勃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才子,他写诗作文往往一挥而就,不用多改动就成为上品之作,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生平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 【查看全文】
3 王勃春日还郊原文及翻译此诗当作于王勃在虢州参军(672-674)任上,诗歌记叙了诗人春日一次外出郊游时的所见所感。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查看全文】
4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阅读答案《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题目: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 【查看全文】
5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师:在昆山一提顾炎武,大家都会说 生:[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台湾有一位著名的校长叫高震东,他也非常喜欢这句话,高震东校长专门来过昆山演讲过,他把顾炎武的这句话 【查看全文】
6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古诗《山中》 年代:唐 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 【 注释 】: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查看全文】